今日為4月17日,不少退休人員想必都十分關注2025年養老金調整方案是否已正式公布。在查詢了人社部和財政部網站后,有些遺憾地告訴大家,截至目前2025年國家層面的養老金調整通知暫時還沒有公布。看來,各位退休人員還需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大家不必過于著急,畢竟好事多磨,,相信養老金調整方案會在合適的時候與大家見面。
在養老金調整方案出臺前,我們不妨來一場“頭腦風暴”,聊一個話題。假設今年的調整方案出現重大改革,將退休人員按照年齡分成兩檔,凡是不到70歲的每月增加100元、超過70歲的每月增加150元,大家覺得可行嗎?
從照顧高齡老人的角度來說,給一定年齡以上的退休人員更多的養老金是符合實際的。年齡越大、身體越差,需要在醫療上花更多的錢,給他們多漲點養老金能否緩解這方面的支出壓力。
與此同時,最近數年各地的養老金調整方案中也有專門針對高齡退休人員的增加部分,除北京和浙江外其它地區均規定達到70歲及以上可以額外獲得高齡傾斜增加額。
如此來看這個構想好像是成立的。然而,仔細分析卻發現只按照年齡決定養老金增幅的多少實在是太片面了,忽略了眾多因素。
第一,忽視了不同地區生活成本差異較大的事實。
只看年齡的話意味著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退休人員和四川、河南等平均收入較低的省份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漲幅將是一樣的。問題是,同樣加100元,在北上的實際購買力低于內陸省份,這會導致經濟發達地區退休人員的物質生活水平下降。
為什么各地要制定獨屬于本地的養老金調整方案呢?主要是因為得結合當地的消費支出水平,只按年齡調整便無法達成這個目的了。
第二,對長繳費、多繳費的退休人員極其不公。
養老金的高低與繳費情況息息相關。張三累計繳費40年、李四只繳費15年,兩人的養老金顯然差距巨大,每年的調整額也不可能一樣,否則是對長期繳費和多繳費人員的不公。
我國的養老金為現收現付制,即現在的退休人員領的錢是由正在工作的職工繳納的,后者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則由未來的工作者承擔。為了讓養老保險制度持續下去,需要不斷鼓勵在職職工多繳費、長繳費。
如何引導、鼓勵職工多繳費呢?得讓他們看到積極繳納養老保險是“有利可圖”的。相反,如果制度設計上忽略了對多繳費的獎勵,那么人們繳費的積極性越來越低,社保基金余額距離枯竭越來越近。
第三,無法縮小高低養老金收入者的差距。
假設有兩位退休人員,一位年齡為68歲,月入2000元;另一位年齡為71歲,月入5000元。按照年齡不到70歲加100元、超過70歲加150元的調整方式,前者增加100元后每月領取2100元,后者加150元后每月領取5150元,兩人的差距從3000元擴大至3050元,并且明年的差距繼續擴大至3100元。
這種只按年齡“一刀切”的調整方式,既無法體現“提低控高”的分配原則,也難以緩解低收入退休群體的實際生活困難。
進一步而言,現行養老金調整機制中,多數省份已建立與繳費年限、養老金水平雙掛鉤的調整模式,這種設計既體現了“多繳多得”的激勵導向,又能通過適當傾斜實現二次分配。若改為單純按年齡分檔,將徹底打破這一平衡機制,使養老金調整失去精準性和靈活性。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王五說說看,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