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南的喀斯特秘境深處,藏著這樣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小城——安龍。它曾是南明永歷王朝的“陪都”,荷香浸潤的“招堤”三百年間默默守護著文脈與山河。在“陽光黔西南”春季采風(fēng)活動中,第二站我們便來到了這里,下面請跟著我的鏡頭,一起來揭開這座“水韻書城”的傳奇面紗。
云貴高原東南角的黔西南,是布依族苗族的詩意棲居地。萬峰林如碧海波濤,馬嶺河大峽谷切割出地球的褶皺,而安龍,恰似這片秘境中一枚溫潤的玉璧。作為"中國最美小城",這里年平均氣溫15℃,夏日荷香沁人,冬季溫暖如春,是避暑避寒的絕佳目的地。
安龍招堤,三百年治水史詩?
始建于康熙年間的招堤,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堤壩,它因總兵招國遴倡議修建而得名。景區(qū)三面環(huán)山,一面傍城,荷花池、曲橋、觀荷亭、朱樓、畫廊錯落有致,構(gòu)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畫卷。漫步堤上,垂柳拂過青石欄板,十里荷塘托起一座座西湖橋亭,更妙的是,張之洞11歲時在此寫下《半山亭記》,"水色涵山色,荷香雜稻香"的詩句至今仍在荷浪間流淌。
半山亭,神童筆墨耀古今?
半山亭原名"省耕亭",因張之洞一篇驚世文章而易名。這位晚清名臣少年時在此讀書,以"水光則清,山色則碧,云霞則燦爛"的妙筆征服世人。亭內(nèi)至今懸掛著《半山亭記》木刻,撫摸那些斑駁字跡,仿佛看見少年張之洞臨水揮毫的剪影。亭前石階九級,暗合"九重天"之意,登臨可俯瞰萬畝荷田,遠眺天榜山如展開的史冊。
張之洞雕像,仰望改革先驅(qū)?
張之洞,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少年時光在安龍度過。景區(qū)內(nèi)的張之洞雕像矗立在荷花池畔,身著長袍,目光炯炯,仿佛在訴說著他對中國工業(yè)與教育的深遠影響 。 張之洞在安龍的成長經(jīng)歷,不僅塑造了他堅韌的性格,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故事,如同招堤的石碑,刻在了安龍的歷史長河中。
天音閣,聽見歷史回響?
三層八角的天音閣原是祭祀文昌帝君之所,如今化身為張之洞紀(jì)念館。閣樓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館內(nèi)陳列了張之洞的生平事跡、著作及與安龍相關(guān)的文物,展現(xiàn)了他從少年才俊到晚清重臣的傳奇一生。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張之洞的輝煌成就,還能感受到他與安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緣。
府試院,西南科舉活化石?
青瓦紅墻的清代府試院,是西南保存最完整的科舉考場。我們到來的時候,恰逢修整,很多地方無法參觀,不過看到這些建筑,還是讓人不禁想象,在數(shù)百年前,不知有多少黔中子弟在此書寫命運,而今我們?nèi)缃駞s踩著他們的足跡品讀歷史。
安龍博物館,南明王朝最后倔強?
設(shè)在南明永歷皇宮遺址上的博物館,藏著一段悲壯史詩,它是永歷帝在安龍建都時的行宮遺址。博物館由門樓、文華殿、配殿、角樓組成,建筑風(fēng)格古樸莊重,再現(xiàn)了南明時期的皇家氣派。館內(nèi)陳列了大量南明歷史文物,包括永歷帝的御用物品、抗清斗爭的兵器等,生動再現(xiàn)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漫步其間,恍惚聽見歷史長河中的金戈鐵馬聲。
Tips:
?最佳季節(jié):6-8月荷花節(jié)期間,萬畝荷塘盛放
?交通指南:貴陽自駕3小時,或乘高鐵至盤州站轉(zhuǎn)大巴
?游覽路線:招堤入口→張之洞雕像→天音閣→半山亭→府試院→博物館(全程約4小時)
?美食必嘗:招堤藕粉、安龍剪粉、餌塊粑等皆不可錯過
后記
安龍招堤,是寫在喀斯特大地上的立體史詩。三百年治水智慧與南明遺韻在此交融,張之洞的革新精神與荷花的清雅風(fēng)骨相得益彰。伴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我似乎明白了:有些風(fēng)景,是地理與歷史的雙重饋贈;有些旅程,是穿越時空的心靈共振。半城山水釀文脈,一堤荷香醉古今——安龍招堤,永遠在等待能讀懂它的旅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