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吃多少,體重卻一直在漲,覺得自己胖得“冤枉”?其實,很多“長肉習慣”都藏在日常細節里,小心這10個讓你悄悄變胖的“坑”↓↓
01
賴床不吃早餐
生活中喜歡賴床還不吃早餐的人很多,有人甚至認為“每天少吃一頓早餐沒什么大不了的,順便減肥了”。可現實卻是:不吃早餐往往會讓人更容易胖!
身體空腹“開機”,開始一天的工作學習,身體熱量不足會進入“省電模式”。長時間空腹,不僅容易讓人暴飲暴食,還更易傾向于選擇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進而導致全天熱量攝入更高。
發表在《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的生活方式,會誘導小腸上皮細胞對脂質、膽固醇的過度吸收,從而讓人更易發胖,增加代謝疾病風險。
破解招數:每天規律吃早餐,最好8點前解決。《自然-通訊》上一項研究表明,早上8點之前吃完早餐,有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早餐時間每多推遲一小時,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將升高6%。
02
進食速度過快
有些人為了節約時間,吃飯幾乎不怎么咀嚼,三五分鐘就解決一頓飯。
其實,進食速度對體重有直接影響,大腦感知胃腸發出的飽腹信號一般需要20分鐘左右。如果吃得太快,即便已經飽了,但大腦還沒來得及發出信號,嘴還會繼續吃,很可能造成進食過量。長此以往,就會增加長胖的風險。
一項研究顯示,快速進食者患超重的風險是慢速進食者的2.92倍。并且,《營養與營養學學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也表示,吞咽食物前增加咀嚼次數有助于控制食欲,減少進食量,進而有助于控制體重。
破解招數:慢點吃飯,每口盡量咀嚼約20下,控制在七八分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早餐用餐時間為15~20分鐘,午、晚餐用餐時間為20~30分鐘。
03
“電子榨菜”配飯
不少人吃飯時一定要搭配刷劇這類“電子榨菜”。吃飯沉迷劇情,不僅會讓人“食不知味”,還容易忽略飽腹感,不知不覺就吃多了。
一項研究對參與者“沒有分心”“使用智能手機”“閱讀印刷文本”三種狀態下的用餐行為、用餐量及熱量攝入進行了測量與分析。
結果顯示,在使用智能手機/閱讀雜志的情況下進食,總卡路里的攝入量增加了15%,脂質的攝入量更高。
破解招數:專心吃飯,別看手機、電視。如果實在擺脫不了“電子榨菜”,那就給每餐先定好量再進食。
04
先吃主食后吃菜
吃飯順序很重要,如果經常先吃主食不僅飽腹感不強,還不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進而讓人容易長胖。
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曾做過相關研究,比較吃飯順序對人體血糖、胰島素、飽腹感等的影響。受試者按隨機順序食用5種實驗性等熱量餐,包括63.2克大米煮的米飯、100克去皮雞胸肉、180克小白菜。
第一種:先吃菜,10分鐘后吃肉和飯。
第二種:先吃肉,10分鐘后吃菜和飯。
第三種:按菜、肉、飯的順序進餐,彼此間隔10分鐘。
第四種:菜、肉、飯混在一起吃。
第五種:先吃飯,10分鐘后再吃菜和肉。?
結果發現,第三種飽腹感最強,且胰島素峰值最低、血糖波動也最小;第五種餐后血糖反應最高,胰島素波動最大。總體來說,先吃蔬菜的2種吃法(第一種和第三種)比其他3種吃法更有利于餐后血糖的穩定。
破解招數:先吃青菜,然后再一口肉、一口飯地吃;或事先預留出一小部分蔬菜和肉類,其余按“先菜后肉”的順序進食完后,再將事先預留出來的那部分食物和米飯一起吃。
05
喜歡菜湯泡飯
有些人喜歡用湯泡飯。菜湯滋味濃,是因為里面全是油和鹽,泡上米飯吸得干干凈凈,增加了油、鹽和熱量的攝入,常吃容易長肉。
煲的湯用來泡飯,水分含量高,就像喝粥一樣,可能使人進食速度過快,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臨床營養學》的一項研究,將35名健康年輕志愿者隨機分配到5組,測試喝水對吃甜點后血糖的影響。
結果發現,吃甜甜圈同時喝水,血糖升高速度最快,幅度也最高。也就是說,吃米飯、饅頭、面包這類主食時,如果同時喝水會使血糖升得更高。血糖升得越快,胰島素也會分泌得越多,進而堆積更多的脂肪,身材會更胖。
破解招數:盡量別吃湯泡飯、蓋澆飯。如果非要吃,做菜時少油少鹽,細嚼慢咽;煲的湯盡量別泡飯,或餐前先喝湯,半小時后再吃飯,這樣血糖波動較小,也能增加飽腹感。
06
飯后吃水果
很多人將餐后水果當成“解膩神器”,明明胃里已經填滿了,但酸甜的水果還是能吃得下。
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普遍都不低,多在5%~10%,某些水果比如棗、椰肉、香蕉、榴蓮、菠蘿蜜等可高達15%以上。飽餐后再吃水果,便會增加熱量攝入,同時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破解招數:餐前半小時吃水果,能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控血糖,也能增加飽腹感,減少正餐進食量;如果就是喜歡餐后吃水果,那就正餐少吃幾口飯,給水果留出份額。
07
癡迷“酥脆”食品
有些人就是喜歡吃名字帶有“酥”“脆”字眼或口感嘎嘣脆的食物,比如果蔬脆、脆棗、干脆面、蛋黃酥、鳳梨酥、榴蓮酥、薯片等,美味又解壓。
這類食物大多高油高糖,還可能含反式脂肪酸,熱量都不低,而且咀嚼時還會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根本停不下來,不知不覺中會攝入更多熱量。
破解招數:少吃!偶爾解饞還行。建議選凍干蔬菜脆代替其他“脆脆”食物,不僅能盡可能降低熱量攝入,還能彌補日常蔬菜攝入不足的缺口。
08
靠吃擺脫emo
壓力大或不開心時,即使不餓,也想往嘴里塞東西,好像這樣才能快樂和滿足。
咀嚼的動作確實能讓人精神放松、釋放壓力。但問題在于,當我們不開心時,會更傾向于選擇高脂、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如果經常用吃來發泄壓力,試圖擺脫emo,會讓脂肪越囤越多。
破解招數:用運動代替往嘴里塞食物,如果實在想吃,那就選低熱量蔬果,如圣女果、藍莓、小草莓、砂糖橘、車厘子、葡萄等體積小的水果,吃起來解壓又健康。
09
平時喝水少
忙碌的日子里,忽略喝水是常有的事情。也常聽人說:“連喝水都長胖!”其實,水沒有能量,喝它真不能長胖,反倒是喝水少的人,身體更容易長膘。
有一項研究經過了五年的隨訪,在3200名體重正常的成年人中,共出現1018名新發的超重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與每天喝0~1杯白開水的人相比,每天喝4~5杯白開水可以降低15.2%新發超重風險;每天喝6杯以上的白開水可以降低36.7%的新發超重風險。
由此可見,在體重正常的成年人中,每天喝4杯(約1000ml)以上的白開水與降低新發超重風險有關。喝水能使人產生一定的飽腹感,降低食欲,同時還有助于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這都對減肥有利。
破解招數:定“喝水時間表”,如早上起床一杯水(200~250ml)+上下午分別 2 杯水+晚餐后半小時1杯水+睡前1小時1杯水;或直接買容量1500ml~2000ml 的大水壺,每天喝掉這1壺水。不喜歡喝白開水,也可以準備淡茶水。
10
長期久坐
很多上班族每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一項發表在《國際行為營養與體育活動雜志》上的研究發現,我國居民累計靜坐時間為8.8小時/天。
長期久坐會減少熱量消耗,脂肪容易堆積,增加發胖風險,而且還會增加血栓、中風、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破解招數:盡量起身活動。如果實在沒機會離開椅子,就在完成工作后進行至少3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跳操、打球等。
這些習慣你中了幾條?告別肥胖,從改掉它們開始吧。
看完了有想法的
請在下方留言
高手在民間,評論更精彩
往下拉查看或提交您的評論
— THE END —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請先聯系我們刪除或在后臺告知,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內處理。
趕緊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