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4月15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省卡爾赫區93所新建學校正式移交,標志著中國電建承建的示范學校項目群實現第六個省份整體交付,創下單省移交學校數量最高紀錄。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是伊拉克政府優先民生工程的重要突破,更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復雜國際環境下的卓越履約能力。
作為伊拉克政府當前最優先、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中國水電四局承擔著巴格達省144所、巴比倫省45所學校的建設任務,總建筑面積達55.89萬平方米。面對學校分布廣、工期緊、施工環境復雜等挑戰,項目團隊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攻關,成功攻克了設計管理、資金支付、物資采購等多重難關。
科學管理顯擔當 高效施工破困局
項目初期,面臨業主交地滯后與圖紙頻繁變更的雙重壓力,導致出現“千校千面”的被動局面。對此,項目團隊采取了“三管齊下”的應對措施:首先委托貴陽院深化設計,統一技術標準,并建立圖紙版本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動態核查機制,組織跨省協調會,減少重復變更;最后制定材料替代方案,縮短審批周期。通過系統優化,圖紙變更率降低30%,返工明顯減少,報批效率顯著提升。
2023年3月,受資金結算滯后影響,117所學校被迫停工,停工比例達62%。面對當地分包商撤場、施工停滯的困局,項目團隊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完成與屬地分包商的合同切割,引進14支中方裝修隊伍實施“包干制”管理;將團隊擴編至163人,設立區域指揮組,推行“一校一策”專人負責制。通過資源重組,實現了無縫銜接,將屬地分包商對施工進度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了施工進度穩步推進。
創新方案解難題 實驗檢測提進度
2023年7月下旬,伊拉克政府開始實施外匯管制,強制要求使用伊拉克第納爾結匯。由于項目的對上對下合同均為美元合同,進行美元轉賬時,要么被銀行拒收或退回,要么強制按官方匯率結匯,而官方匯率與合同基準日匯率及市場匯率差異巨大。項目團隊開創性采用“三位一體”解決方案:協調央行爭取美元現金配額,通過保函置換釋放400萬美元流動資金;調整供應鏈,采用伊朗、土耳其渠道采購大宗物資;推行“材料到場付款”模式,對堅持美元結算的分包商,通過和業主、央行協調,給予分包商美元提現額度,確保關鍵供應商穩定。這些舉措成功規避大額匯率損失風險,保障了施工連續性。
面對實驗檢測“卡脖子”問題,項目部主動出擊,推動業主新增巴格達大學、科技大學等3家實驗室,使檢測周期從20天縮短至7天;對砂石料等高頻檢測項,實行“現場快檢+實驗室復核”雙軌制;對急需施工的墊層混凝土,出具“7天強度合格承諾函”,爭取防水工程提前施工;建立檢測預警機制,提前7天預約實驗室,避免排隊。
采購清關保暢通 物資供應強突破
房建項目工序多,涉及材料種類也十分繁雜,據梳理統計共涉及1197種材料。項目部采用國內、伊朗、土耳其等多渠道采購大宗物資。采用“第三國采購+本地替代”策略,從土耳其、伊朗、沙特等周邊國家調運物資。組建清關小組,雇傭巴格達資深清關代理,提前辦理COI認證和放行函,縮短物資到場時間。
無論是從“依賴分包”到“自營主導”,還是”跨國采購+多實驗室+國內勞務”方案,亦或者是承諾函、保函置換等“非常規手段”化解僵局的靈活變通,彰顯了管理層的戰略決斷力,也體現了項目的高效行動力。歷經兩年半,2025年2月26日,巴比倫省45所學校率先實現100%移交,成為項目群第二個全面交付的省份。此次卡爾赫區93所學校的成功移交,進一步鞏固了中國水電四局在項目群中的領先地位。
伊拉克政府對巴格達省和巴比倫省學校項目的快速推進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中伊合作的典范工程”。截至目前,中國水電四局在伊拉克承建的189所示范學校項目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累計完成移交182所,僅剩巴格達省薩達爾城7所學校待交付。項目團隊正全力推進收尾工作,預計1-2周內將實現全部履約目標,為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畫上圓滿句號。
據悉,這批學校建成后,可同時容納74400名學生的入學就讀,將顯著改善當地教學環境,推動伊拉克教育基礎設施實現從 “量” 到 “質” 的歷史性跨越,為其教育體系重建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水電四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