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的中國下一代無尾重型戰斗機,第一次和第二次試飛之間似乎經歷了幾個月的沉寂。
之后,來自中國的新圖片和視頻顯示,它在天空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架重型戰斗機有多個非官方代號,比如“殲-50”和“殲-XDS”,在最近它又進行了一次試飛,拍攝到了這架神秘的隱形戰斗機比以往更清晰的畫面,其中包括可能是其座艙罩的首次真實影像。
本文為美國“戰爭地帶(War Zone)”網站評論文章,作者Tyler Rogoway,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為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因此會出現很多錯誤,請結合自身理解來看待相關問題。本人翻譯此文章只為了轉述美國相關人員在分析社交平臺的視頻和照片后,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證實或支持其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4月16日出現在網絡上的照片。
自2024年12月26日該機首次試飛以來,其座艙蓋一直備受關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圖像能夠清晰地展示座艙罩。由于該機寬大的機鼻,在地面的拍攝角度和較低的質量,此前在圖像中只能隱約看到可能是座艙罩的一部分。這引發了一個疑問:這架重型戰斗機大小的飛機是否有機組人員。
我們對這架飛機,以及外形更大的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制造的三發飛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得出結論:這架飛機幾乎肯定有人駕駛。憑借最新的圖像,我們終于可以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了。
網絡上出現的“殲-50”側面照片。
一張照片展示了這架飛機的側面角度,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最重要的是,它展現了一個非常流線型的氣泡座艙蓋,與機身上部緊密融合。雷達罩和駕駛艙可能是雷達反射的主要熱點區域,最大限度減少雷達反射信號對于有人駕駛的隱形飛機的生存能力至關重要。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同樣的原因——直到現在我們都很難從下方看到座艙罩——這也使其難以被位于下方的雷達系統捕捉到這個熱點區域。敵方雷達可能位于地面或低空飛行的飛機上。“殲-50”戰斗機的升限尚不清楚,但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性能以及傳感器和武器系統的覆蓋范圍,其升限應該相當高。
目前,尚不清楚這架飛機的機組人員是一人還是兩人。座艙罩看起來很長,可能適合串聯機組布局。
“殲-50”最新照片。
這張側面照片也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到這架新型戰斗機的比例和外形。其菱形前機身以及靠近駕駛艙上方明顯的折線也清晰可見。機鼻下方的突起可能是一個用于光電瞄準和/或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系統的多面孔徑裝置,中國殲-20和美國F-35隱形戰斗機也有類似的裝置。
“殲-50”采用二維尾噴口。
從后下方的另一個角度拍攝的照片,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這架戰斗機的尾噴口。正如預期的那樣,這是二維尾噴口,并且很可能是推力矢量尾噴口,與美國F-22“猛禽”戰斗機的設計非常相似。這種設計在低可觀測性、飛行性能和機動性,尤其是穩定性之間取得了平衡,尤其是考慮到這種無尾戰術飛機自身會非常不穩定。
F-22“猛禽”戰斗機的F119發動機二維尾噴口。
至少從2022年起,中國就一直在展示其推力矢量發動機概念。在珠海航展現場,展示過一款縮比模型,與我們在最新照片和視頻中看到的非常相似。在最新的影像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獨特的可偏轉翼尖舵面正在運作,其中右側的翼尖舵面有較大的偏轉角度。
珠海航展現場的推力矢量發動機模型。
正如預期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獲得了越來越多關于沈陽飛機工業公司無尾隱形戰斗機的更多圖像。如果試飛繼續進行,到夏天時,我們應該能夠更好地了解這架飛機的可觀測特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