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紀連海走讀 | 尋絳縣倗國遺跡,探“周禮”究竟
4月13日,“文脈尋根?書香運城——紀連海邀您在行走中翻閱運城”活動啟幕,歷史學者紀連海老師走進運城博物館,圍繞“河東古韻:文物背后的運城歷史風云”“文物中的民生百態:運城古代社會生活面貌觀”“傳承與創新:從運城文物看文化延續之路”為主題開啟了一段“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華夏尋根”展廳的倗國墓地1號復原墓室前,紀連海老師與嘉賓、主持人駐足,用通俗易懂的對話方式,將“周禮”及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逐漸呈現給大眾。
這座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誰?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走進橫北倗國墓地,一探“周禮”究竟。
橫北倗國墓地位于絳縣橫水鎮橫北村北約1公里處,發現于2004年。2004—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共發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墓葬1299座,對于研究西周時期晉南地區的封國及其與晉國間的關系有重大意義。
在整個墓葬群中,有一座墓規格最高:不僅墓葬規模最大,而且隨葬品最多——禮器組合以食器中的鼎、簋為核心,包括三類九種器型,食器有5鼎、5簋、1鬲、1甗、1盆,酒器有2壺、1觶,水器有2盤、2盉。這種食器、酒器和水器一應俱全的組合,是西周時期高等級貴族墓,特別是男性貴族墓的器用特點。據考證,這座墓葬的主人正是倗國國君夫人畢姬,相比之下,與她并穴合葬的夫君墓則淺短,隨葬的三鼎一簋,也一反常規地少于其妻畢姬的五鼎五簋。
那么,畢姬又是何人?
畢姬名字中的“畢”和“姬”是兩個概念,“姬”表示她是姬姓,“畢”是氏。過去的姓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比氏要高,一個姓底下可以分好多氏,姬姓底下畢氏的女子都可以叫做畢姬。而這里的畢姬其父畢公是周王室的高官,地位很高,周王室高官的女兒下嫁到倗國,因此她的地位比倗伯高。
從畢姬墓的規格以及隨葬品的豐富程度來看,畢姬的地位顯然超越了一般諸侯國國君夫人的范疇,她在諸多方面均突破了傳統規制。
畢姬使用五鼎,而她的夫君僅僅使用三鼎。這就不得不聯想到周代的爵位等級。當時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伯”、“子”、“男”爵通常封給較小的非“姬”姓國家,因此倗伯只能擁有三鼎。
畢姬墓的時代處于西周中期,這時的周代是用禮制來嚴格規定整個社會的秩序,而青銅器正是禮制物化的象征,是禮的載體。西周社會分為兩個等級:貴族和平民,貴族又分四等: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通常來說,周天子用九鼎;周天子底下的王室高官和地方諸侯,使用七鼎到五鼎;卿大夫通常用五鼎到三鼎;士用一鼎,為最低的一級。
《周禮》記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你能猜出圖上的禮器組合是哪個等級爵位的隨葬品嗎?
?來源:運城文物
投稿·合作:微信66350359
1.
2.
3.
4.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