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4月15日,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Z:002865,下稱“鈞達股份”)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華泰國際、招銀國際、德意志銀行為其聯席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沖刺港交所IPO已是鈞達股份繼2024年8月6日、2025年4月14日兩度遞交招股書失效后的第三次遞表。若本次能成功登陸港股,該公司將成為首家實現“A+H”雙平臺資本運作的光伏電池制造商。
但從業績的角度來看,鈞達股份此次沖擊港股的時間點實際上稍顯尷尬。受制于光伏行業處于去產能周期,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行,鈞達股份的業績在2022、2023年實現大幅增長后,2024年出現了明顯的收入回退,還錄得近6億元的虧損。
正因如此,鈞達股份能否順利穿越周期底部,成為了外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一、收購轉型,踩準光伏電池風口
據招股書介紹,鈞達股份是光伏供應鏈中的零部件供應商,專注于高效光伏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等組件可集成于光伏系統,光伏系統其后將用于發電廠、工廠、樓宇及住宅等各類場所,主要用于太陽能發電。
鈞達股份稱,憑借研發創新、關鍵技術和強大的運營效率,該公司為許多世界領先的客戶(其中大部分客戶位于中國)提供N型TOPCon和P型PERC電池,并在不同代主流光伏電池中保持競爭地位。
鈞達股份的光伏電池銷量從2022年的10.7GW增至2023年的30.0GW,并進一步增至2024年的33.7GW。其中尤以N型TOPCon電池的銷量增幅最為顯著,由2022年的1.8GW增至2024年的30.4GW,大規模量產兩年后便實現了數十倍的躍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在2023年和2024年只有少數幾家光伏電池專業制造商和一體化制造商錄得出貨量的情況下,鈞達股份分別以20.6GW和30.4GW的N型TOPCon電池出貨量位居專業制造商第一名,市場份額分別為46.5%和24.7%。
值得注意的是,鈞達股份在光伏行業耕耘的時間并不算長,該公司原主營業務為汽車塑料配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于2021年通過收購光伏電池出貨量排名全球前十的捷泰科技51%的股權,正式進軍光伏行業。
2022年8月,鈞達股份率先在業內實現了最新一代N型TOPCon電池技術的突破,將光伏電池的量產轉換效率由P型PERC電池的約23.5%提升至N型TOPCon電池的24.5%以上;其滁州基地也開始大規模量產,逐漸構建起競爭壁壘。
鈞達股份于同年3月與楊氏家族簽訂轉讓協議,將負責汽車塑料配件業務的主要子公司100%的股權轉讓給后者。于2022年1月1日至出售日期期間,該公司的已終止業務還錄得了約1040萬元的虧損。
隨著鈞達股份原業務于2022年6月徹底終止經營,該公司也順利丟開虧損包袱,完成了由汽車配件行業向光伏電池行業的轉型。
二、業績驟降,行業周期磨底之痛
不可否認的是,在光伏行業高速增長的井噴期,順勢轉型的鈞達股份吃到了行業紅利,該公司2022年和2023年的收入分別增長305%、67.9%至110.85億元和186.11億元,并成功扭虧為盈,實現了8.21億元和8.16億元的凈利潤。
但進入2024年以來,鈞達股份的業績卻開始全面回退,先是收入跌下百億臺階至99.24億元,46.7%的降幅接近腰斬;凈利潤更是由盈轉虧至-5.91億元,先前連續兩年超8億元的盈利如同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鈞達股份的毛利率也由2023年的10.2%驟降至2024年的-4.4%。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盈利指標的下滑主要是因全行業P型向N型過渡期間市價下跌導致平均售價下跌,因此導致硅片與光伏電池的價差縮小。
以鈞達股份的N型TOPCon電池業務為例,盡管該產品的銷量在2024年實現了約49%的同比增長,但平均售價卻由2023年的0.67元/瓦腰斬53.7%至0.31元/瓦,直接抵消了銷量的提升,最終導致收入下滑、利潤驟減。
對于行業未來發展態勢,鈞達股份表示硅片及光伏電池行業正經歷以市場為導向的供需調整,特別是N型光伏電池的市場占有率有望進一步增長,預計其競爭優勢通過持續技術進步繼續保持。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預計,2025年全球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預計將持續強勁增長,由2024年的510.2GW增長13.7%至2025年的580.0GW,而此等規模的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通常將轉化為同年光伏電池生產需求的727GW。
此外,鈞達股份認為中國有利的監管及行業方案以及指引在長期內會令市場趨穩,2025年一季度進入行業價格回升階段,該公司也將借由市場利好趨勢,利用領先的技術實鞏固行業地位,渡過行業波動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現金流出,布局海外能否翻身?
不過現實情況是,鈞達股份想要在新的一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蘇”還需要不少努力。據其最新招股書,鈞達股份2025年第一季度的收入為18.82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37.08億元下滑49.5%。
再看利潤端,2025年第一季度鈞達股份的毛利率回正至4.0%,但受光伏產業鏈去產能周期影響,該公司依舊未能走出虧損的泥沼,歸母凈利潤為-1.06億元,是其近五年來首度出現一季度虧損。
鈞達股份在一季度財報中解釋稱,該公司持續開展N型TOPCon電池降本增效工作,不斷提升TOPCon電池產品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際經營狀況相較2024年下半年顯著好轉,虧損幅度已有所收窄。
但貝多財經注意到,在降本增效的同時,鈞達股份的資產質量卻趨于惡化。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81億元;但截至2025年3月末,該項數值卻驟降至-3.08億元,且三個月內現金便流出了16.29億元。
鈞達股份的投資活動所用現金流量凈額也持續呈流出態勢,在2024年末錄得14.28億元負值的基礎上,該公司截至2025年3月末三個月內的投資凈現金流也高達-12.52億元,是2024年同期-2.04億元的六倍有余。
鈞達股份解釋稱,經營現金流加速流出的主要原因,是一季度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增加所致。據悉,該公司目前正在計劃擴張海外產能,擬于阿曼投資建設5GW高效電池產能,旨在通過產能出海形式,增強全球市場的電池產品供應能力。
據鈞達股份預測,其將在2025年開始阿曼5GW高效電池產能項目的建設,施工期目前預計持續約6個月。上述項目一期目前預計需要的總投資金額約為2.8億美元(約合20.48億元人民幣),其將采取階段性方針,以降低前期現金流壓力。
此次若能成功上市,港股資本勢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撬動鈞達股份錨定已久的海外市場。但顯然,鈞達股份還有不少業績面的現實問題,需要其運用實際經營成果來進行解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