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從明朝就有了,是一條古香古色非常有歷史的一條街,它見證了北京的起起落落。
明朝時是作坊燒制琉璃瓦的工廠,而且是官用琉璃瓦,普通百姓是不能使用的也買不到,誰用呢?專供皇城使用,北京城的金碧輝煌都和這里有關,伴隨北京城的建設持續了600多年,到了嘉靖皇帝內城基本建成,就是現在的模樣了。
修外城的時候,琉璃廠就在其中,外城主要是居民區,民用建筑不允許使用琉璃瓦,燒紙琉璃瓦造成空氣污染,琉璃廠隨后遷到門頭溝了。
嘉靖年到萬歷年,有大批工匠來到北京,聚集在琉璃廠附近的空地,周邊又有很多會館,文人在這里聚集,逐漸形成了文玩市場,文人雅士經常關顧的地方,當時算是奢侈品一條街,來這里的沒有窮人。所以說值得追憶的嘉靖皇帝。
清朝鼎盛時期由紀曉嵐負責修四庫全書,他家離琉璃廠很近一溜達就到了,在琉璃廠組織大規模收購舊書,圖書市場就是那時候形成的,所以在乾隆年間這里就是文玩一條街和圖書一條街了,所以值得追憶的是乾隆皇帝。
清末溥儀退位故宮作價賣給民國,故宮里的寶貝由溥儀代管,但民國政府給不出這筆款,據說溥儀讓弟弟往外拿字畫,太監門也偷偷往外拿,都是在琉璃廠完成交易,還有的拿到琉璃廠請書畫高手臨摹,真畫買了贗品送回故宮,很長一段時間靠這種生意給琉璃廠帶來財源,所以值得追憶的還有溥儀皇帝。清末城內的旗人失去生活來源,也把自家的寶貝賣到琉璃廠,很多文物從這里交易。
如今再去琉璃廠感覺有點凄涼,文人少了街道兩旁的商鋪也就沒落了,除了中國書店還能找到一些舊書,古玩就別提了,走在琉璃廠沒有了繁華只見蕭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