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等不到中國電話,自詡談判大師的特朗普變得越來越焦躁。眼看著國內科技巨頭的怒火快壓抑不住了,特朗普展現出了示弱的苗頭。
日前,特朗普借特使之口稱,應該盡早和中國談判,找到貿易戰的解決辦法。這位特使發言的同時不忘維護特朗普的面子,稱總統的的確確是談判大師,要讓談判大師發揮出他的效用,首先得對話。
為了證明他的觀點,這位特使甚至把普京搬了出來,稱特朗普上臺之前,拜登和普京可是劍拔弩張了好多年。言下之意是啥呢?你看啊,我們就是比拜登有魄力,懂對話、會談判。可問題來了:你不是說自己和中國關系好?那怎么不直接打個越洋電話?
美國打貿易戰,不是什么新鮮事。建國短短200多年,一有事就喜歡先打關稅牌。但這手法說白了就跟謝遜使的那一套“七傷拳”差不多,你以為你殺敵一千,其實先把自己五臟六腑震了一遍。
咱們看這次,美國對中國商品一上來就加到了125%、145%,看起來很猛很令人害怕?結果呢,中國市場的回應是:反手加稅、強硬反制,而且明確告訴你:你再加,我就不理你了。
而美國這邊呢?華爾街嗷嗷叫,蘋果特斯拉急眼了,連沃爾瑪都開始寫內部備忘錄:我們扛不住了。
搞笑的是,中方記者跑到紐約特朗普大廈的紀念品店一看,發現好多商品都故意遮住了“中國制造”字樣。這就跟考試沒及格,把卷子上名字涂掉一樣,掩耳盜鈴呢。
特朗普為什么一定要打貿易戰?說到底,是賭中國先受不了。他打的是一場膽小鬼博弈,覺得中國會先眨眼,從而低頭談判。但顯然,他錯估了中國人的決心。
中方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一邊穩住國內市場,一邊冷靜反制。不主動挑事、不怕惹事。我們始終都是一句話:以戰止戰,打到你喊停為止。
這招對美國打得可太精準了。你不是說中國離不開美國市場嗎?結果發現,美國消費者更離不開中國商品。飼料漲價、雞蛋成奢侈品、科技產品缺貨斷供。美國人自己都看出來了:這波哪里是打中國啊,是我們自己在買單。
別看這短短的兩周時間,美國這邊的政治壓力已經要爆炸了。一邊是底層的紅脖子選民,被物價折騰得要倒戈;另一邊是科技巨頭,供應鏈一斷誰都活不了;更別說中產階級,既要買貴的手機、吃貴的雞蛋,還得看著股市天天跳水。
搞笑的是,特朗普最初豁免的,不是紅脖子們最愛的汽車零件,而是科技產品,芯片、電腦、手機這些。他嘴上說“美國優先”,結果優先的是硅谷金主爸爸,底層選民成了不值錢的墊背的。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對付中國,特朗普搞了個“大動作”:給75個國家開出90天談判期。你們要么簽協議,要么加稅。聽起來很強勢對吧?但實際上,這是在告訴這75國:我不買中國的了,只能買你們的。
這句話聽著很灑脫,落到現實上就是:美國徹底暴露了自己的依賴。人家出口國馬上反應過來:你離不開我???那對不起,我不降價。我加你10%的稅,你自己去轉嫁給消費者,跟我沒關系。于是談判談不下去,價格也壓不下來,美國進口商只能吞下漲價苦果,消費者只能啞巴吃黃連。
中方這邊呢,并沒有等那個電話,但策略早已布好。海關反制、產品豁免清單、加稅上限預告,整整一套組合拳。
特朗普原本以為加稅能“逼和”,但中方沒有任何示弱的表現,反而一步步讓美方陷入戰略焦慮。于是,白宮開始釋放“愿談”的信號,特使放話、海關豁免、話題轉移,一環接一環。這一波,不是中方先眨眼,而是特朗普眨眼了。
當特使不得不在福克斯電視臺上,低聲下氣說“我們該談了”,那已經不是談判大師的姿態,而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妥協。
特朗普發動的這場關稅戰,原本想打出一個三分球,結果蓋得慘不忍睹。
而中國,則用“沉默的力量”贏下了上半場,不動聲色地完成了戰略反制。下一步的較量,或許不是嘴上說誰贏誰輸,而是看誰更有耐心,更能穩住局勢,更懂得長期主義。從這個角度看,中美的這場勝負,已經分出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