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又簽下了一個重磅總統令,表面看是為了國家安全,背后其實是中美博弈的又一輪較量。只不過,這一次局勢已經變了,特朗普想靠威脅逼中國讓步的老套路,恐怕不再那么好用了。
現在特朗普急著談判,但他又不想先低頭。他拋出一個“北京先主動”的前提,看上去是為了面子,實際上卻是在找下臺階。但問題是,這場貿易戰本來就是他挑起來的,中國不愿接這個球,反倒讓他陷入了進退兩難。于是,他選擇了加碼,借著國家安全的名義對關鍵礦產動刀。
他簽署行政令,要求對美國在關鍵礦產上對中國的依賴情況啟動調查,并準備動用《貿易擴展法》,考慮征收高額關稅。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時間點上已經有點尷尬。根據多家機構的數據,美國有15種關鍵礦產對中國依賴度高達100%,另有近30種超過50%。說白了,這不是想不想收稅的問題,而是中國要是不賣,美國根本沒有招。
為了應對這個危機,有消息說特朗普可能會繞過國際規則,去深海非法采礦。這種操作可能在短期內引發一些資源樂觀情緒,但現實擺在那兒。首先是成本問題——深海開采本身就是燒錢的買賣,美國現在財政壓力大,真能負擔得起嗎?其次,就算開采出來,提煉怎么辦?馬斯克就曾提醒,美國缺的是技術,不是資源。中國的優勢是完整產業鏈,從采礦到提煉一條龍,這才是美國難以追上的。
所以,特朗普這步棋,看起來是要“卡中國”,實則容易把自己逼到墻角。他為什么寧可把局勢推向更緊張,也不愿意適度讓步?一方面,是因為他發現,一旦向中國松口,就會被盟友“背刺”。比如美國前段時間對部分電子消費品臨時豁免關稅,日本立刻轉變態度,對美國不再配合,韓國更直接,派出大規模代表團直奔中國談生意。這些傳統盟友的“變臉”,讓特朗普很清楚,如果在中國問題上松口,代價可能是失控的同盟體系。
另一方面,現在站在中國這邊的,不只是一些非西方國家。俄羅斯、伊朗都在對美國釋放強硬信號。拉夫羅夫直接表示,不會向任何國家求情取消制裁;伊朗最高領袖更是說“對美國沒信心,對自己有信心”。這些態度的背后,是對美國壓力戰術的集體反彈。而外媒也指出,美國可能準備在伊朗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這意味著,美國在其他方向要放軟身段,才能集中資源對付中美之間的對抗。
特朗普的盤算就是這一套:對中國要強硬到底,對其他國家該讓就讓,能拉一個是一個。但這次,中國沒有退縮,也沒有配合給他臺階下。相反,中國的外交動作更加主動。就在最近,西班牙首相剛訪華完,英國商務部長也傳出將赴華的消息。這些歐洲國家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不再盲目跟隨美國的節奏。
從國際局勢看,這不僅是一次經濟層面的博弈,更是一次全球秩序的博弈。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用行政手段、貿易壁壘制造壓力。但這種方式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輕松獲得回應。中國不是過去那個處處忍讓的中國,國際社會也不是一邊倒的單極時代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際事務的觀察者,我越來越覺得,中美之間的競爭會長期存在,但不是靠壓制和封鎖就能解決的。全球的依存關系已經太復雜,用冷戰思維來應對多極世界,只會把問題推得更遠。特朗普打的是一個國內選票的算盤,但他推動的,是一個全球分裂的趨勢。而中國的策略,目前看是穩中求進,用實際行動贏得更多國際理解。
最后想說一句,現在的世界變了,誰還真以為喊幾句口號,搞幾個制裁,就能壓住一個全球產業鏈最全的經濟體?該換劇本了。
你怎么看特朗普這一步?留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