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擁有超強的溝通能力,這種能力的核心是對人性的精準洞察!
首先,看一下,劉邦是如何通過一封書信拿下沛縣的。
受邀回沛縣支援反秦事業的劉邦面對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城門緊閉,因為沛縣縣令后悔了。
劉邦向城內射入一封書帛,內容為:
“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可立立之,以應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
劉邦當過亭長,來自于基層,深知老百姓的好惡。
書帛開頭直擊長期處于秦朝暴政的痛點,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
然后承認父老守城的被動狀態,同時也提醒父老,沛令是秦朝官員這一事實,讓沛令陷入身份以及信任的雙重危機。
結合曹參曾對沛令勸諫:
“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沛子弟,恐不聽。”
從中不難看出,秦朝基層官吏與民眾之間的信任已經蕩然無存!還能看出曹參對沛令說的全是實情,完全是站在沛縣縣令的角度,考慮利益得失,只不過沛令不識好歹,自取滅亡。
接著劉邦在信中進行了對比,如果響應諸侯,家人可以保全,否則就會有生命之虞,將集體危機轉化為個體生存焦慮,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以此來引導父老做出符合自己意圖的選擇。
最后,為了體現出事態的緊急,劉邦在書帛里連用了三個“今”,“今父老雖為沛令守”“今屠沛”“沛今共誅令”。直接壓縮了父老“觀望,猶豫”的時間間隙,給他們一種“立刻行動”是當下唯一選擇的假象。
劉邦的這封書帛,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父老率領子弟一起殺了沛縣縣令,開城門迎接劉邦。
然后,再看一下劉邦與項梁和張良的交流。
當劉邦的事業稍稍有些起色的時候,雍齒舉豐縣背叛了劉邦。
劉邦嘗試重新奪回豐縣,以失敗告終。
當他聽說項梁在薛地時,他便去找項梁尋求幫助,《史記》跟《漢書》中都沒有記載他倆的對話,但是從后來的結果來看,劉邦得到了項梁的大力相助。項梁不僅給劉邦增援了五千士卒,還派遣了五大夫的將領十人來協助劉邦。
想要得到天使投資人的注資,溝通技巧以及講故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特質,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讓對方能夠看到你可以給他帶來什么樣的價值,很明顯項梁看到了劉邦的價值!
憑借從項梁處得到的增援,劉邦順利的攻下了豐縣。
很好奇,劉邦到底跟項梁說了些什么,能夠在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情況下,還能獲得幫助!
接下來看張良,張良本來準備去投靠駐扎在留縣的景駒,碰巧在路上遇到了劉邦,他倆一見如故,張良歸附了劉邦,劉邦任命張良為廄將(管理車馬的將領)。
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欣賞,經常采用他的計策。張良也曾經向其他人談論過這些兵法,可是其他人都聽不懂。張良感慨道:“沛公殆天授。” 于是便一直追隨沛公,不再離開。
溝通的能力不僅僅是表達,還有理解。溝通本質上是雙向交流。只有這樣才能體察到對方的真實需求,雙方才能實現同頻共振!劉邦與張良的組合就是這樣的雙向奔赴。
當然,劉邦的溝通能力,還遠不止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