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討論學術書評
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真正學術意味的書評太少,而借題發揮或蜻蜓點水的評論風氣漸盛。對于書籍借題發揮的評論固然不應厚非,但是那不是真的評書,也比較容易寫;嚴肅的、裁斷的、商榷的學術書評,卻是直接針對學術研究的,不太容易寫,如果沒有這種書評,恐怕學術難以進步。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們將來是要做學位論文的,而大學里專業的博士學位論文,如果嚴格要求的話,通常要有一章(或者一節)“研究史”,就論文涉及的這個領域,業已出版的各種論著,作一個述評,說明前人在這一領域中已經做了些什么,做得怎么樣,還有什么遺漏和缺失。說到底,它其實就是對各種論著的短評的匯集,可是,現在很多大學的學位論文,不僅是本科,甚至碩士、博士論文,在這一點上都不夠重視。
寫好學術書評很重要——嚴格、認真、專業的書評會使學界更有秩序
第一,這首先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我曾在清華老圖書館看到陳寅恪的學生張以誠的論文《唐代宰相制度》,陳寅恪先生在前面評語中說,“凡經參考之近人論著(如內藤乾吉等),尤須標舉其與本論文異同之點,蓋不如此,則匪特不足以避除因襲之嫌,且亦無以表示本論文創獲之所在也”。可現在,有一些學位論文,由于缺乏這一部分,讀者包括指導教師和答辯委員,根本無法知道,作者是否超越了其他人的研究,或者是否抄襲了其他人的研究,也不能正確地作出對論文的評價。如果作者抄襲了,也許可以一時蒙混過關,但終究是在學術道德上有所欠缺。
第二,給其他在這一領域從事研究的人,提供有關的豐富的學術史資料,使人們了解這個領域的變化軌跡與現狀,這才能夠凸顯自己選題的問題意識所在。比如研究清代學術史,就需要交代從梁啟超、胡適、錢穆一直到余英時、艾爾曼的研究,說明這一百年中對于清代學術的研究,何以形成側重外在背景與偏向內在理路的兩個典型,即臺灣東海大學丘為君所總結的“理學反動說”與“每轉益進說”,然后再討論余英時重視“內在理路”的研究方法,和艾爾曼提倡社會史和思想史結合的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在此基礎上才能說明你的研究進路和問題意識究竟有什么“創新”的意義。
第三,既迫使自己拓展學術視野,也迫使自己閱讀前人論著。現在,有的博士生或碩士生,采取非常實用主義的閱讀方式,對于他人的論著只選擇看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甚至把他人的論著當作“資料轉運站”,從里面轉手抄撮一些文獻,根本不理會它的全面論述。更要命的,是從網絡上截取電子文本,完全不顧上下文語境,很少體會他人的研究思路、資料取舍、分析立場。但是,如果要寫學術性的書評,要對他人的論著作評判,就不得不全面閱讀各種國內外的有關論著,不可能只是尋章摘句、斷章取義地亂讀一氣。
最重要的是,如果有嚴格的、認真的和專業的學術書評,就會使學界變得更有秩序、更加干凈,不會像現在這樣,良莠不分,涇渭不明,濫竽可以充數,魚目可以混珠,整個學術界好像根本無法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壞的研究。
學術書評的意義
第一,學術界有了“輿論監督”和“公共批評”,這就像一個社會,有輿論、清議一樣,有個關于好壞是非的公論,學界才有秩序,有秩序才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學術界,否則你就要聽官員的、聽報紙電視的、聽低水平的。
第二,如果有權威而內行的書評,一些假冒偽劣的產品,特別是一些“隱瞞證據”的論著,就會像“3.15”一樣曝光。大家要知道,有些看起來冠冕堂皇的論著,其實就是亂抄亂寫,并沒有什么嚴格的資料證據。中國學界的弊病之一,就是這類“偽著作”太多,可這些情況外行是不了解的,需要內行才能指出問題。
第三,這樣的書評出來,才能夠省去讀者選擇的時間和精力——這些讀者既包括非專業的,也包括專業的。有了這樣的書評,后來的專業研究者就可以按圖索驥,很快找到有用的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