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寫道:“擁有武裝的先知都勝利了,沒有武裝的先知都滅亡了。”在他看來,決定歷史進程的是暴力。
然而,“擁有武裝的先知”還是先知嗎?縱觀人類歷史,暴力是短暫的,唯有思想才是永恒的。先知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思想。
哈耶克思想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便是以上這段話最好的注腳。
哈耶克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可能會與孔子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一樣深遠而無孔不入。
我是一個有一套獨特經濟思想的人,對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從沒有崇拜感,對其中幾位,還覺得他們是很難值此獲此殊榮的,而且我是個對科學方法有嗜好的人,對那些非數學的思想從來不重視。
哈耶克是一個從不用數學模型的經濟學家,但我讀了他的著作后,有一種強烈的相見恨晚、非常欣賞的感覺。
我自己也講不清為什么會有這種從來沒有的感覺,但我相信,大多數人讀了他的書,對世界的看法會產生深入骨髓的變化。
▲1974年瑞典國王致哈耶克的諾獎頒獎詞:自亞當·斯密以來,最受尊敬的經濟學家、道德哲學家(點擊圖片一鍵收藏哈耶克作品集)
▌人類社會是自發形成的
而非設計出來的
哈耶克對20世紀的烏托邦主義思想的批判,與大多數人的批判思路很不一樣。今天大多數對烏托邦主義進行批評的中國人,多是從烏托邦主義實行以后經濟效率不高著眼的。而哈耶克對烏托邦主義批判的著眼點卻是制度形成的機制。
哈耶克認為,自由社會的制度是一種自發的過程,從沒有人有意去設計整個社會制度。
因此,這種制度的形成是千萬人互相競爭、互相作用的結果,所以這種自發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競爭過程也使人無法壟斷制度設計和形成機制,因而無法利用這種壟斷來損人利己,所以信息的合成過程會將信息傳遞中的歪曲降到最小。
而烏托邦主義制度是世上第一個由某些思想家為社會總體設計的一種制度,它不是自發地在一個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受某個思想家所知信息局限,不可能是億萬人交互作用、將不同的信息綜合使用的。
可見一個自由的社會與一個烏托邦主義國家的差別,一是在自由社會中,制度和秩序是自發形成的,不可能由少數思想家設計。二是自由社會中的制度都是一些游戲規則,人們只對游戲規則是否公正做判斷。
而烏托邦主義社會的特點是,事先規定了誰應該是勝者,什么應該是社會追求的具體目標。
因此在烏托邦主義制度下,總是會有一部分人將他們的欲望強加于其他人。試想想,一場球賽如果在未賽前就預定了誰是勝利者,這還有何公平競爭可言?
自由社會中并沒有“一定要消滅烏托邦主義制度”或是“必須推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規定,只有一些基本的競爭規則。制度的自發發展是基于規則公平的共識,至于是烏托邦主義、或資本主義、或其他制度獲勝,是一個無人能預料的事。
我讀哈耶克的書之前就有一個想法,烏托邦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差別并不是計劃與無計劃的差別。資本主義經濟中的計劃經濟比烏托邦主義中還多,例如,麥當勞的經營中就有總部對各連鎖店的很多指令性計劃。
但根本的差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計劃是自愿自發的,而烏托邦主義社會中的計劃是強制形成。
當時我并未讀哈耶克的書,但看了他的書后才發覺,他的思想涵蓋了我的想法,細想起來,我大概是看了弗里德曼等人的書,間接受了哈耶克思想的影響。
再看其他學者的文章講到:烏托邦主義經濟是看得見的手,所以當這種經濟轉入市場經濟時,人們不會自愿地接受市場的懲罰,因而造成改革的困難。
這些思想都是哈耶克首創的。
哈耶克指出,在一個自由經濟中,游戲規則是公平的,所以強制執行游戲規則就會十分有效,輸了的人無法不認輸,因為市場是只看不見的手,沒法與之辯論,也無法抗拒它的懲罰,受罰人也無法責怪任何他人。
但烏托邦主義制度卻有只看得見的手來執行獎懲,失敗者總會有辦法找政府,抱怨獎罰不公平,或不合理。因此,游戲規則無法強制執行,或曰預算約束總是軟的。在這種環境中,公平競爭的游戲是無法玩起來的。
▌人濫用理性會導致巨大的災難
受科學革命的鼓舞,人類大大低估了社會、人性的復雜,濫用科學,自以為可以窮盡規律、掌控命運——這種致命的自負,帶來了深重的烏托邦災難。
哈耶克在《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中寫道,人類永遠無法達到全知全能,個人永遠處于無知狀態。因此,必須制止對科學和理性的濫用,唯有依靠個人自發決策的市場分工,才能充分利用最稀缺的資源:知識。
哈耶克的這一思想,與經濟學界以“經濟理性”為號召的主流學派南轅北轍。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所謂科學方法派,強調數學方法的應用。
于是,很多這個學派的著名經濟學家,往往熱衷于用數學模型來證明“市場失靈”及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另外一些以經濟理性為號召的經濟學家,以數學模型來證明看不見的手的優越。
哈耶克的思想與這類想法都不同。他強調對經濟理性的迷信可能導致經濟制度的失敗。他指出,人的知識是有限的,對什么叫理性,什么叫非理性,在很多情況下都無法判斷,或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世上很多從常理看來非理性的行為,也許對人類社會的知識做出貢獻。
例如,很多破產的企業,就為成功的企業提供了必要的經驗。
我們最好放棄對經濟理性的追求,承認自己對經濟理性的無知,因而只是追求游戲規則的公平,接受這些游戲規則下出現的東西,不論其是理性、還是非理性。
我是一個熱衷于數學模型,和科學方法的經濟學家。但憑我的直感,我覺得哈耶克的非數學的經濟思想,比現有最好的經濟數學模型深刻得多。也許數學模型經過幾代人的積累之后,我們能用非常復雜高深的數學工具嚴格證明哈耶克的假想。
遺憾的是,現在用數學模型最純熟的一批經濟學家,在我看來是思想相當淺薄的一批人。更為可惜的是,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不可避免地要經過這樣一個從淺薄到高深的漸進和積累過程。
我是企圖用數學來證明哈耶克思想的人。我曾用一個數學模型證明,完全理性的行為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可能不能通過各種組織實驗(包括試驗不是最有效的組織)發現最有效的組織。因此,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某些非理性行為有可能有助于社會發現最有效的組織。
此外,我還用一個模型證明,市場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讓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場制度會促進專業化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因而使得人們不需要知道其他專業的知識,但卻能享受所有專業部門的產品。
市場的功能在于,當每人只知道整個社會的信息的極少一部分時,人們卻能充分利用這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這正是哈耶克思想精髓之一。
按這種思想,如果某個人或政府聲稱能獲得整個社會的信息,因而看出了“市場失靈”,進而加以糾正,此人必是過分狂妄,對市場的功能毫無所知。
▌信仰是濫用理性的解毒劑
哈耶克對宗教的看法以及對迷信人類理性和崇拜科學主義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有啟發意義。哈耶克認為歷史上能生存下來的制度都不是來自于社會科學和人類的理性,而是來自宗教和意識形態。
宗教和意識形態不是理性的,但它決定了人的行為準則,決定了人們處理相互關系的游戲規則,意識形態也提供了遵守一定游戲規則的承諾機制。
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各種宗教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會使最有利于自發秩序擴張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在社會流傳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勝出的宗教意識形態的追隨者并不是憑理性選擇宗教,正如母親愛孩子不是憑理性一樣。但在社會演化過程中,不愛孩子的母親就會因后代死亡率高而絕種,不利于自發社會秩序擴張的宗教和意識形態也會滅絕。因此,歷史上長期能生存發展的宗教,雖不是基于理性,但卻是形成有效制度的基礎。
▌讓自由多一份保障
哈耶克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烏托邦主義的詛咒,強大的政府將來一定會有計劃地減少人口,以減少資源的消耗。
哈耶克用盡一生向世人證明:人類的繁榮、幸福和尊嚴來自個人自由,而不是任何集體主義;烏托邦體制踐踏私產、無視基本人性,在無盡的匱乏、混亂與奴役之后,其結局是經濟崩潰、道德淪喪、真理消亡……
哈耶克不僅準確預言了未來,還把自己變成歷史的一部分——他身后所發生的每一場悲劇和災難,都在為他的思想做注腳。
先知注定是孤獨的,這成就了先知的偉大,卻也成為時代的不幸。一百年來,在每次重大的歷史關口,中國都錯過了機遇。錯失了過去,不應再錯失未來,我們應學習并傳播先知的思想,借此把握好未來,讓未來不再充滿遺憾。
為此,特別推薦“讀懂哈耶克”系列,多一個人讀懂哈耶克,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在所有經濟學家中,哈耶克可稱得上是一大“怪胎”:他雖然從骨子里認為自己首先是一位經濟學家,但他在外人的眼里更是一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家和法學家,而且他還深度涉獵心理學、社會理論、系統論等領域。
作為一位深刻影響了,而且仍將影響人類思想及歷史進程的思想家,哈耶克的作品,早已走出學術的象牙塔,成為所有熱愛自由,憂思人類命運人士的案頭必備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