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知識知多少?
大家都聽說過甲骨文,但是甲骨文是什么時代的一種什么樣的文字,有些人會有些誤解,把它和“商代文字”劃等號。其實,甲骨文只是一種特殊的商代文字。首先,它特指刻寫在占卜用的龜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而商代文字的載體與表現形式極其多種多樣,除了甲骨,還有青銅器、玉器、陶片、獸角和印章等。其次,甲骨文并不是商代通用文字。商代的正規文字其實是使用毛筆書寫的,當時的青銅器銘文(又稱金文)就較客觀地反映了這種字體。當然,甲骨、玉器、陶器上也有保留毛筆書寫的文字,但很少見。字形上兩者區別也很大,正規的商代文字筆畫較為圓潤流暢,而甲骨文基本是刻寫文字,字體多有簡化,筆畫更加硬朗曲折。第三,甲骨文不僅僅商代有,西周早期也會用甲骨進行占卜,自然也有甲骨文。
甲骨文的載體主要是龜甲和牛肩胛骨,占卜用的龜甲,簡稱卜甲;占卜用的牛肩胛骨,簡稱卜骨。卜甲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龜腹甲,另一種是龜背甲。使用龜背甲的時候為了平整,一般要將其剖成左右兩半,甚至加工成“鞋底”狀,被稱為“改制背甲”。牛胛骨背面不平整,占卜前也需加工。橢圓形的骨臼去掉一半,突出的臼角切掉形成直角,背面突起的肩胛岡也要被削去。實際上我們能看到的卜骨實物,完整的很少,大多數卜骨的骨扇(又叫“骨面”)已經斷裂,僅剩骨首和骨頸或者骨條。骨條是卜骨兩邊較厚的部分,豎著排列一長串鉆鑿,使卜骨邊緣和骨面接連處變得很薄,很容易斷裂形成骨條。
那么什么是“鉆鑿”呢?“鑿”就是甲骨背面的棗核形的長槽,在“鑿”的旁邊挖的圓坑就被稱為“鉆”。鉆鑿底部甲骨變得非常薄,一受熱就極容易破裂,占卜時燒灼圓鉆,甲骨正面就形成裂痕。這個裂痕會呈現出“卜”字形,因此被稱為“卜兆”。卜兆里豎向裂痕像樹干,被稱為“兆干”;從兆干邊上斜出的裂痕像樹枝,故被命名為“兆枝”。卜甲和卜骨反面都有鉆鑿,鉆鑿的目的就產生卜兆,并通過卜兆來占卜吉兇。一塊甲骨可以進行多次占卜,但是卜兆的排列卻不是雜亂隨機的,而是要以龜的中縫為中軸線在背面對稱鉆鑿,這樣的話卜兆也就隨之對稱了。若將兩片卜骨的臼角相對,兩塊卜骨上的兆枝朝向臼角,也是左右對稱的。
記錄占卜內容的甲骨文被稱為卜辭。一塊甲骨上面往往有很多卜兆,這些卜兆會被有意地用線分隔開,形成一組一組的卜兆,這種分割線就被稱為“界畫線”。而每組卜辭周圍都會刻有卜辭。每組卜兆中的每個卜兆上方都刻有數字(被稱為“兆序”)用以表明卜兆的順序。卜辭往往圍著一個卜兆或是一組的卜兆刻寫,專業術語稱之為“守兆”或是“卜辭守兆”?!安忿o守兆”最基本的形態是從卜兆的上方開始,從兆枝向兆干刻寫,到了兆干之后轉而再向下刻寫,當然,實際中卜辭守兆的形式是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的。
因為甲骨文是刻畫文字,彎曲的筆畫、肥筆契刻起來就要比毛筆書寫麻煩很多,所以甲骨文字出現了很多簡化,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一、筆畫從象形(實心)變成勾勒輪廓;二、圓轉彎曲變成直線(方折)。由于是為了便于契刻才簡化的,一些簡化的字體自然就只存在于甲骨文中,其他場合并不使用這種簡化字。現代學者認為刻手刻寫甲骨時是先契刻豎畫,豎畫全部完成后將甲骨旋轉90度,再以豎畫的形式契刻橫畫。這與甲骨比較堅硬,刻手刻寫豎畫更加方便有關。甲骨文中偶爾出現缺刻橫畫的現象,也可以說明這種刻字步驟是有根據的。
甲骨文學習如何入門?
學習甲骨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干支。干支一直沿用至今,向上追溯可以到商代,只是當時干支的功能與今天的不同。在商代,干支的功能主要有兩個:第一,用于紀日。商代的六十干支代表六十天,而現在干支主要用來紀年。第二,十天干用作祖先的日名。每一位死去的先王都有自己的日名,其格式為“區別字+天干”,區別字主要是美稱和親屬稱謂,如:商湯的日名是大乙,父甲、祖丁等也是商王日名。日名是商文明的顯著特征之一,此外還有族徽和腰坑。當時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標志,即族徽,主要鑄在青銅器上,甲骨文中并不常見。此外,殷人的墳墓在死者腰部位置下往往挖一個坑,被稱作腰坑,埋有狗,稱作腰坑殉狗。商王大墓的墓室下,不僅有一個腰坑,加上四角的殉人坑,多達9個,里面殉葬的是披甲持戈的武士。
除了干支,數字也經常在甲骨文中出現,兆序就是典型例子。有關祭祀、戰爭、田獵、歷法的記錄中也有大量的數字。從目前發現的甲骨文中,我們發現商代的數字已經是十進制了,有個、十、百、千、萬這些字的出現。表示十幾的話,用“(有)”字連接。二十、三百等則用合文(將兩字合在一起寫)表示。
學習甲骨文,還要了解甲骨文的書寫格式。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大多數是占卜的記錄,被稱為卜辭。卜辭有自己固定的結構,主要分為前辭、命辭、占辭和驗辭四個部分。前辭記錄的是占卜時間和占卜者(即“貞人”),如:“干支卜,某貞(某天,某人進行了占卜)”。命辭是對占卜內容的陳述,如:“旬無憂(未來十天平安無憂)?!闭嫁o是對吉兇等占卜結果的記錄,是對卜兆的判斷,如:“王占曰:吉(王據此兆判斷剛才占卜的事情會有好結果)?!薄巴跽荚唬河兴睿ㄍ跖袛鄤偛耪疾返氖虑闀袎慕Y果)。”有些學者習慣在命辭后面加問號,表示疑問。劉源研究員指出,命辭并非向鬼神提問,而是陳述事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為陳述句,應該加句號。至于判斷是否準確,就用驗辭記錄下來。驗辭就是記錄占卜以后事態發生的實際情況,如:“允(的確是這么發生的)”。還有一些甲骨文是記事的,被稱為“記事刻辭”,主要記錄占卜用甲骨的來源和田獵、戰爭的重大收獲和功勛。胡厚宣先生最先發現記錄甲骨來源的刻辭,這些文字往往記錄在不影響占卜的地方,即不挖鉆鑿、不示卜兆的甲橋、甲尾、背甲、骨臼、骨面等處,并將之命名為“五種記事刻辭”。
需要指明的一點是,卜兆、卜辭、命辭、驗辭等這些稱呼,都是今天學者為了研究方便起的術語。如果穿越到商代跟商人提到“卜兆”、“卜辭”之類的詞匯,他們肯定會一頭霧水。
甲骨文背后的商代文明
1.社會結構、形態與大事
如果把商王朝的社會結構看作金字塔,處在社會頂層的有商王、商王的配偶(王婦)和王子。王婦在甲骨文中一般被寫作“婦某”,如:商王武丁的妻子有婦好、婦妌。王子則被寫作“子某”,“唯子畫呼伐”就是讓商王名為畫的王子去領兵征伐。其次是內外服貴族,內服有小臣、多尹、亞等,外服有侯、邦伯等。再次是平民,即“眾”。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是俘虜與奴隸,如:羌、寇、奚等。
商王朝的形態也可以通過甲骨文還原出來。首都是“大邑商”,又稱為“茲邑”,圍繞在周圍的是“四土”,又稱“四方”,這里居住了很多貴族。商王統轄的領土之外有各方國,其中大多是敵對關系,被稱為“某方”?!敖衿澩豕踩宋迩д魍练健币馑季褪乾F在王征集了五千人去征伐敵土方。方國首領被稱為“方伯”。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鄙讨軙r期,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戰爭與祭祀。戰爭動員與組織主要采取“共人”與“登人(征集人的意思)”的方式。戰爭的統帥并不固定,有時候由王親自統領軍隊帶兵打戰,有時候也會由王后或者其他貴族領兵。婦好就是王后帶兵打戰最有名的實例?!暗菋D好三千”就是由婦好征集三千人作戰。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則由平民“眾”組成,而征伐的對象就是敵對的方國。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的敵對方國有土方、人方等。
“登婦好三千”
祭祀背后體現的是商人的信仰崇拜和他們的神靈體系。商人信奉鬼神,他們的神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天神,包括商人的至上神上帝和與上帝有關的神靈,包括帝五臣、帝使風等;第二類是自然神,包括四方神、土神、河神、山神等,“求年于岳河夒”是向岳河夒祈求豐年;第三類是人鬼,包括祖先神、舊臣等,如:“大御王自上甲”,從上甲開始對祖先進行祭祀以祈求去除不好的事情。“侑于伊尹”,祈求開國功臣伊尹的保佑。
商人的祭祀形式分為事祭和周祭。事祭是指就某事而祈求,具有臨時性的特點,主要形式有求(祈求某事、如:求年、求雨)、禦(去除不好的事情)、告(講某事告訴某神,請神靈的保佑)、寧(平息不好的事情)。周祭是以360天為一周期,周而復始,連續不斷地祭祀從上甲開始的商王朝的先王和部分王后。其主要形式有五種,翌祭(可能是羽舞)、食祭(供奉食物)、祭祭(用手執肉)、彡祭(重復祭祀)、劦祭(合力祭祀)。周祭對商人而言非常重要,也可以算作商文明的典型標志之一。周朝建立以后,日名、族徽、腰坑依舊保留,但是周祭不再保留,畢竟周人也沒有祭祀商人祖先的義務了。如果從這個角度講,似乎周祭更能代表商代文明。
2.經濟與科技
甲骨卜辭中,有大量關于農業的占卜,“求雨”“求禾(即求年,祈求豐收之意)”“受年”“受黍年”“受稻年”等隨處可見。商王也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王大令眾人曰:劦田(王對平民下達重要的命令:大家要一起合力耕作)”。這些例子這反映了農業在當時已經是商王朝的重要經濟命脈。漁牧業則是當時經濟的重要補充,目前甲骨文中出現過的最大的數字“三萬”就是與此有關,即“獲魚三萬(捕獲了三萬條魚)”。祭祀時也會使用大量的牲畜,如“冊百牛(將上百頭的牛剖開成兩半)”甚至是“千牛”當作祭品。田獵是第三種重要的經濟形式。占卜時會提及“王往逐豕(王去追逐野豬)”,即商王追逐獵物的情況。有時商王戰果頗豐,能夠“隻(即獲,捕獲、獲取之意)”或“擒”到大量的獵物,就連生猛的野豬商王都能“允獲九(的確捕捉到了九頭)”。田獵不僅與經濟有關,還是一種軍事訓練的形式,用以威懾周邊的敵人。
甲骨文還能反映商人在歷法與醫學等科技方面的成就。歷法上,商人對年、月、日、時都有著自己的特殊理解。在他們的認知中,“年”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時間概念,而是與農業豐收有關?!皻q”才是時間上一年的意思,“今歲受年”表達的就是今年會有好收成的含義?!办搿笔侵钢芗乐芷?,但是也暗藏時間的含義,當時具體日子(干支)常用當天的周祭來強調?!拔ㄍ跏胗志拧本褪钦f王在位的十九個周祭周期。至于月,商人已經有了對閏月的把握,“十三月”“十四月”就是他們所置的閏月。比月小的時間單位中,旬最為常見,其表示十天的含義一直沿用至今。“旬無憂(十天內沒有災禍)”“旬有憂(十天內有災禍)”就是對十天內會發生的事進行占卜。一天內的時間商人也進行了細致地劃分,“旦(清晨)”“夕(傍晚)”“夙(早晨)”“食日(上午吃飯的時間)”“中日(中午)”等也被后世沿了用下來?!肮狻眲t較為獨特,但是通過時間上的邏輯也可以推測出它指的是“中日”之后黃昏之前的某段時間。
醫學方面,商人對病痛有著直接淺顯的認識,他們常用“疾+身體部位”的結構表示某地方的疾病?!凹昌X”就是門牙痛,“疾趾”“疾首”“疾心”和“疾腹”分別指腳趾、頭部、心臟和腹部疼痛。若病情有所好轉,就用“肩興有疾(肩,能夠之意;興,起色,好轉之意;疾病有所起色)”或是“克興有疾(克,能夠之意)”表示。學界過去曾將“肩興有疾”釋為“骨凡有疾”,甚至引申為風濕病,但是經過學者們的繼續鉆研,“肩興有疾”才是正確的解釋。殷墟甲骨文只記載了商人對疾病只有痛與疼痛好轉的認識,較為簡略。出現病痛的時候,商人也只是向神靈祈求保佑,對疾病的認識還十分的稚嫩,我們目前對商人“醫學”了解很少,只知道他們對疾病與疼痛的感知。
研究商代文明,出土古文字材料方面,除了青銅器銘文、玉石陶器文字等,最重要的就是甲骨文,其數量也多達15萬。但是由于時間的隔膜,甲骨文的釋讀困難重重,“舉步維艱”。我們目前已從甲骨文中了解至商文明的方方面面,如王婦王子等貴族、上帝鬼神、周祭、征伐方國等等,這都是傳世文獻里沒有一點文字記載的,但很多當時的歷史文化現象,還有如霧里看花,需要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方能慢慢地了解。
來源: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