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顆“關稅核彈”的爆炸
2025年4月15日,美國白宮官網悄然更新了一份情況說明書,其中一行小字引發全球市場海嘯:“中國部分輸美產品面臨最高245%的關稅。”消息一出,華爾街瞬間變色,納斯達克中概股集體跳水,A股外貿板塊血流成河。
但真相往往藏在細節里——這245%并非“全覆蓋打擊”,而是針對特定商品的“精確狙殺”。比如注射器和針頭,因疊加了“芬太尼關稅”(20%)和“對等關稅”(125%),再疊加上屆政府遺留的100%保護性關稅,才湊出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而普通消費者更關心的筆記本電腦,實際新增關稅僅20%。
這種“差別打擊”背后,是特朗普2.0團隊的經典策略:用極端數字制造心理威懾,用復雜規則實現實際利益。
二、關稅迷宮的“四重門”
要讀懂這場關稅戰,必須拆解美國精心設計的“四層關稅牢籠”:
- “溫水煮青蛙”層:全球通用的基礎關稅,平均3.4%,穿了件“公平貿易”的外衣。
- “鐵銹帶贖罪券”層:特朗普1.0和拜登共同打造的7.5%-100%保護性關稅,專為討好搖擺州產業工人。
- “全球化倒退”層:特朗普2.0新增的25%全球統一關稅,鋼鋁、汽車首當其沖,本質是逼制造業回流。
- “中國特供”層:20%“芬太尼關稅”打禁毒牌,125%“對等關稅”則赤裸裸喊出“以牙還牙”。
- 原材料含美國認定“受管制化學品”?觸發100%保護關稅。
- 企業注冊地在某“芬太尼重點監控省份”?加20%。
- 產品被定義為“戰略醫療物資”?再加125%。
- 最終結果:出廠價2美元的針頭,到岸成本變成6.9美元。
三、華盛頓的“陽謀”與“暗線”
表面看,這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延續,但深層藏著三把算盤:
- 政治獻金置換:佛羅里達州某本土注射器生產商,去年向共和黨捐款370萬美元,今年立刻進入“關稅保護清單”。
- 供應鏈脅迫:鋰電池172%的關稅,實為逼特斯拉供應商將工廠從寧德時代遷至得克薩斯州。
- 中期選舉籌碼:賓夕法尼亞州某鋼鐵小鎮,失業率驟降2.4%,只因中國鋼材被課以195%關稅。
但美國零售商協會內部報告顯示:沃爾瑪已開始測試“墨西哥-美國”跨境中轉模式——中國商品先運至墨西哥組裝,再以“北美自貿”名義入境,關稅立減80%。資本總有辦法繞過政治鐵絲網。
四、中國的“反絞殺”邏輯
北京的反應堪稱教科書級“精準反擊”:
- 稀土管制令:全球90%的永磁體產自中國,而F-35戰機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
- “新三樣”狙擊:電動車、光伏、鋰電池的出口退稅不降反升,用技術優勢對沖關稅。
- “一帶一路”緩沖帶:越南的電子廠、匈牙利的電池基地,正在成為中國供應鏈的“關稅防火墻”。
廣東某玩具出口商的說法很生動:“美國人加145%關稅?那我們就把毛絨玩具的眼睛從塑料換成布料,歸類變‘紡織制品’,關稅立刻回到25%。”
五、歷史的吊詭循環
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美國進口關稅拉到60%,結果全球貿易暴跌66%,加速了大蕭條。
2025年,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們似乎忘了這堂課。但不同的是,這次中國手里握著三張新牌:14億人內需市場、全球最全工業門類、以及RCEP的35億人口自貿圈。
這場245%的關稅狂歡,最終可能像美國網友的諷刺段子:“政府對中國針頭征稅245%?太好了!以后我們吸毒都用不起注射器——這算不算另類禁毒?”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