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董科含(ID:dongkehan123)
這篇文章寫的特別好。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能夠自我設定目標、持續推進、獨立成長的年輕人,是真正的寶藏。
他們感知世界的能力遠超同齡人,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并從這些感知出發去嘗試創造。他們還具備強大的自我迭代能力,習慣于記錄試錯、總結路徑、不斷優化。他們能穿越失敗、忍受無人理解的階段,依然堅持走下去。這種曾經看似“愚蠢”的專注和堅持,讓他們能在關鍵階段選擇一件真正值得投入數十年的事,并為之全力以赴。
早期發現那些不被看好的力量,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是一件既科學又浪漫的事。這并非單純說投資這件事情,也鼓勵讓年輕人早早發現自己潛力。說不定下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就是你自己。以下,Enjoy:
我們如何識別那些還沒開始,但未來可能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我想談一種常被忽略的天賦。它不像智商或履歷那樣容易量化,卻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走出軌道,走出屬于自己的路徑。我稱它為結構外生長力(Structural Divergence Capacity)。這不是簡單的自律或自驅,而是指在沒有任務、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是否能自我設定目標、持續推進、獨立成長。
過去幾年,我見過上萬名創業者。最讓我著迷的,不是那些履歷光鮮、表達完美的人,而是那些不太常規的年輕人。他們跳躍、直覺、不善解釋,卻往往有原始的探索沖動。你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有股火,只是還沒燒起來。
很多人問我,投人是不是得等他們做出點成績?我的答案是,不一定。那些還沒“拔刀”的年輕人,反而更值得投。就像《孫子兵法》里說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未出手已成勢,也避免了出手不當反傷自己。
對年輕人而言,最寶貴的狀態,是即將出招但還未亮劍的階段。他們有強烈動機、有早期判斷,卻還沒定型,也因為如此,支持他們的增量價值極大。當然,有些人拔過刀但失敗了,如果能從中快速吸取經驗、形成反思,也是一種成熟的信號。
但大多數年輕人,并不是沒有潛力,而是被三種看不見的力量困住了:認知受限、缺乏勇氣、方向迷失。他們不是不聰明,只是沒跳出主流路徑,不敢承擔失敗,或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逐漸放棄。真正具備結構外生長力的年輕人,恰恰是那些已經在突破這些障礙的人。
這類人可能在學校期間,并不把自己看作學生。他們的信息源是多元的、去中心的,甚至是不穩定的。他們主動開VPN學習前沿、聯系陌生人、下載非主流App、嘗試產品原型、組織朋友試用。他們甚至懂得偽裝——在需要時以學生身份示弱,從而獲取幫助。他們未必在課表上留下記錄,卻有自己的學習路徑;未必在活動里刷臉,卻始終在行動。他們不像是被培養出來的,更像是自己長出來的。
所以我們才更需要去尋找那些即將突破這些障礙的人,他們的刀還沒拔出來,但他們已經在發熱。這些人通常有幾個共性:
一、感知世界的能力,遠超同齡人
這個世界的折疊結構非常嚴重。不同年齡、階層、行業之間的交流越來越稀薄。很多成年人對年輕人的真實想法幾乎沒有任何直覺。我們常常以為年輕人想的都很虛,但很可能他們恰恰站在了未來需求的一線。他們對社交、AI、文化、生活方式的感知,往往比我們這些在社會結構里運行的人更前瞻。越年輕的人,越能感知潮水的方向。
一個有用的判斷方式是他是否能看出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并能從這些感知出發去嘗試創造。
二、問題導向,動手去做
很多人現在都說要學AI,但大多數人只是被潮流推著走。你去上一門課,結果沒幾天就忘了。看到某個產品爆火,搶著去嘗試,試完也沒了下文。而真正值得投的年輕人,是那種探索中找到問題,再去學習技能的人。他不是因為AI火才去學AI,而是因為他發現一個問題必須用AI來解。這種問題主要圍繞他們自己的需求,而世界上沒有可以解決的產品。于是他的學習路徑是倒推的:問題→解決路徑→學習技能。
這個邏輯改變了一切。因為一旦是目標驅動的學習,就會出現驚人的專注和吸收力。他們沒有被工作鎖死、沒有太多責任負擔,有時間、有精力、有好奇心。學習對他們來說,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簡歷,而是為了干事,再或是為了改變世界。
這就是“Learning by doing”最好的土壤。
三、好奇心的密度和可執行性極高
并不是只有年輕人有好奇心,但他們的好奇心密度和可執行度是最高的。他們愿意因為一個問題查資料、追視頻、試代碼、開小項目。他們沒有太多框架限制,不會想著這對我職業路徑有沒有幫助,或是能不能加到簡歷上。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容易被結構性壓制,他們的生活還沒被成事的邏輯完全占據。
而大多數成年人的好奇心是專業性的,進入職場后,他們的探索往往是受限的,是為已有目標服務。而年輕人,能“亂逛”。這種階段沒有明確收益,卻最容易長出真正的創造力。
四、自我迭代能力
他們不一定懂復利,但做事方式是復利式的。他們習慣于記錄試錯、總結路徑、不斷優化。從而優化自己的行為方式,調整自己與世界的交互系統。這是一類最容易被忽視、但在長期觀察中意義極大的特質。
這也是一種長期主義的體現。不是簡單地說我想做長遠的事,而是每一次失敗后,他們都能問:“我在這次里學到了什么?它以后還能不能用?我下次要怎么做的更好?”
每次失敗都不是歸零,而是疊加。最終在某個時間點突然爆發出遠超常人的成熟度和創造力——我們以為他們一夜成名,其實他們早就在地下生長多年,只是沒人注意到。
五、能穿越失敗、忍受無人理解的階段,堅持再堅持
你會發現,這類年輕人并不是一開始就強大。他們也有害怕、也會猶豫,但他們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們不逃。他們知道自己還沒準備好,卻依然選擇走在準備的路上。他們不怕階段性失敗,因為他們理解失敗不是終點,而是試錯路徑的一部分。
他們不是天生無所畏懼,而是清楚,如果害怕代價,那就永遠沒有資格談夢想。他們不一定比別人聰明,只是更愿意相信現在的困惑,是通往未來的燃料。真正有結構外生長力的人,往往都在最孤獨的時刻,不靠掌聲,不靠推力,依然咬牙走下去。
不得不提一個現實情況,他們可能在一些艱難且錯誤的路上被磨滅心力,消耗殆盡。他們不是不會走錯路,而是往往走得太深、太久,孤獨又倔強。這種情況下確實需要我們的鼓勵和引導,跟他們講真話,幫他們少走彎路,保護他們心里那團火。哪怕它一時微弱,也值得被保護,直到再次燃起。
六、智慧且愚蠢
除了這些內在能力,我還發現一個常被誤解的特質:他們可能看起來其實有點愚蠢,軸得不合邏輯,比如不擅長止損、不懂投機,不走捷徑。他們在早期可能興趣愛好很廣泛,但一旦選了方向后,會放棄成百上千的娛樂、社交,甚至學歷。他們不是功利,而是極度專注,甚至能為一個想法犧牲掉一整個階段的人生秩序。他們舍棄的不是青春,而是沒必要的分心,在關鍵階段愿意選擇了一件真正值得去投入數十年的事。
太聰明的人,往往什么都能做,卻難以堅持一件事做到極致。而這些看起來笨的人,反而更能穿透。他們不花哨、不圓滑,但目標清晰,腳步堅定。
他們的路徑很少出現在課表或簡歷里。他們不會做PPT,可能偏科、不合群,但常常在復雜問題上反應極快。他們可能輟學、做冷門項目、堅持沒人懂的事。這種“怪”,不是為了叛逆,而是出于本能的不服從。他們不隨波逐流,只是始終在尋找自己的方向。
正是因為這些特質不容易被傳統標準捕捉,我開始試著為這類人建立一種新的理解框架,就提出了結構外生長力的概念。
七、那些我曾見到過的值得投資的年輕人
我見過一個浙大的本科生,幾乎不參加任何學校活動,只在自己認定的路徑上鉆研。他曾在某企業底層打工一年半來學習,然后花數月系統分析行業與市場。他的目標是十年后做具身智能,他判斷timing還沒到,而現在的目標是在此之前先做一家創業公司練能力、積累資金。于是作為名校背景,他異常地選擇了一個大多數人都看不上的方向全情投入。
還記得當時通過朋友介紹我們第一次見面,前二十分鐘,他幾乎沒看我一眼,話也不說,表情也比較冷漠。直到我輸出一些有價值的認知,才讓他提起了興趣,抬頭看我,開始主動提出問題。他不是冷漠,只是沒興趣浪費時間。這種人一旦打開,就是巨大的潛力。
再比如我曾經在一個輟學創業者的群里的一個學生。有一天,我在咖啡店寫作,臨時想找個人聊聊,朋友圈問了下,他就過來了。幾天后我想去打羽毛球,找不到搭子,他又來了。這兩次并不是為了爭取什么機會,而更像是某種直覺驅動,他覺得這可能是值得打開的一扇門。
我們最終投資了他。后來他19歲從清華本科輟學,今年23歲,已經拿到了億元級別的融資,背后是幾家全球頂尖的基金和知名個人。后面幾年他的成長曲線異常陡峭,選擇了最難的路,忍耐了太多常人難以忍耐的事,而那一切的起點,只是他在群里默默觀察、及時行動、愿意走出門去聊一聊。我們以為的很多偶然,其實都是某種自我指引的決心。
當然,我也錯過過有潛力的人。比如三四年前有個00后女生,初期只是某個不到十人的創業公司里的實習生,但她把自己當成聯創一樣什么都做、折騰力極強,幾年后獨立創業,拿到幾百萬美元融資,勢頭很強。起初我沒看重她,因為她沒有名校背景,不是技術出身,年齡又過于小,起點不突出。
這讓我反思,真正有意義的投資,不是多支持一個本來就能成功的人,而是早期發現那些不被看好的力量。名校創業者確實成功率高,但他們本來就擁有更好的平臺和資源,投資他們,我們能為社會提供的增量價值其實是有限的。而真正有社會價值的投資,是看見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人,并在早期堅定支持他們成長。而這些人的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外生長力和他們的成長斜率。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泡泡瑪特的王寧畢業于鄭州西亞斯學院,現在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大疆的汪滔,本科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如今的公司估值超過1000億;喜茶的聶云宸,畢業于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公司估值超過600億。他們不是因為背景,而是因為成長路徑的強度、自身具備極強的結構外生長力。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拓寬了社會對成功的想象。
于是我開始更主動去傾聽年輕人的想法,理解他們的背景和成長經歷,而不是只看當下的項目或履歷。因為早期判斷一個人,靠的不是BP,不是簡歷,而是你是否愿意走進他那些細碎但真實的表達,是否能從一次聊天、一次觀察中,看見他還未成形的鋒芒。
培養年輕人和投資一個項目是兩件不同的事。真正投人,靠的不是公式,而是低信息狀態下的信任力。自古英雄出少年,你愿不愿意相信一個還沒畢業的年輕人。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年輕人?
大家不妨試著在身邊找找這樣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那個在角落里默默努力的人。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