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創新推動構筑研究型醫院,技術攻堅助力建設“健康中國”。
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中,逸仙人始終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國家隊”醫院在醫學創新領域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前沿醫療技術和科學技術攻關創新。
近期,我院舉辦了2024年度臨床醫療新技術評比大賽,評選出內科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外科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這些獲獎項目不僅體現了我院在臨床醫療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更是逸仙人在醫學創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體現。
今天,逸仙君繼續為大家介紹本次新技術評比大賽中的獲獎項目,介紹創新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突破與亮點,見證逸仙人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醫院”征程中的堅實步伐。
新技術名片
技術名稱
困難主動脈瓣病變介入治療的綜合應對策略
團隊介紹
科室:心血管內科
首席專家:聶如瓊、張海峰
團隊成員:王景峰、鄭韶欣、林永青、邱瓊、蘇子焯、鄧冰清、劉文浩、彭彥人
產生背景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自問世以來,已成為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重要選擇,尤其適用于高齡及高危外科手術患者。然而,在臨床實踐中,TAVR在復雜病例中的應用仍然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
1
冠脈保護:部分患者因冠脈開口低或主動脈竇解剖受限,TAVR術中及術后可能導致冠脈阻塞、心肌梗死。
2
單純主動脈瓣反流:與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不同,瓣葉無鈣化的PAR患者在行TAVR時容易出現瓣膜移位,從而導致瓣膜栓塞、瓣周反流,影響手術成功率及長期療效。
3
復雜入路問題:部分患者因股動脈纖細、主動脈弓過陡等原因,TAVR輸送路徑受限,增加外周血管損傷、夾層風險,手術難度及并發癥顯著增加。
為解決這些難題,我院心血管內科團隊依托多學科合作,整合國內外先進經驗,創新性地提出了“困難主動脈瓣病變介入治療的綜合應對策略”,填補了復雜TAVR治療的技術空白,提升TAVR在復雜病例中的應用能力,為更多患者帶來生命希望。
新技術亮點
1
多學科協作,構建標準化臨床路徑
本項目由我院心血管內科牽頭,聯合心臟外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團隊,共同制定標準化手術流程,提升手術一致性和可復制性。
2
多項技術創新,提高手術成功率
煙囪支架技術:針對冠脈受累患者,優化冠脈保護策略。
抓捕器輔助:解決主動脈弓陡峭、跨瓣困難等問題,提高手術可行性。
可擴張鞘技術:突破股動脈受限難題,避免創傷性入路方式。
3
國內領先的復雜TAVR臨床經驗
目前已完成140例TAVR手術,其中33例為復雜TAVR病例,涉及PAR、冠脈保護、抓捕器及可擴張鞘等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數據。
復雜TAVR手術成功率達95%以上,30天死亡率0%,為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之一。
4
科研驅動,推動技術持續升級
依托國家及區域TAVR數據庫,結合影像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前沿科技,不斷優化手術策略。
牽頭制定1篇國內專家共識《經皮主動脈瓣置入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管理專家共識》,參與多項國內指南及專家共識的編寫,發表 2篇SCI論文,申請 1項軟件著作權專利。
新技術意義
“困難主動脈瓣病變介入治療的綜合應對策略”結合多項微創介入技術,優化TAVR流程,以確保復雜病例的手術安全性和術后預后。包括:
1
冠脈保護策略:針對冠狀動脈開口低或主動脈竇較小的患者,優化煙囪支架等技術,降低術后冠脈堵塞風險。
2
單純主動脈瓣反流治療策略:為瓣葉無或輕度鈣化的PAR患者,探索最優瓣膜選擇及術中策略,提升植入穩定性,減少術后反流。
3
復雜入路優化:應用抓捕器技術、可擴張鞘等創新技術,突破股動脈狹窄、主動脈弓過陡等解剖限制,提高手術可行性。
該技術體系已在臨床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整體手術成功率達到 95%以上,顯著提高了復雜TAVR患者的術后預后。
作為未來心血管介入治療的重要方向,本項目的技術創新將極大提升TAVR在復雜病例中的應用能力,并在進一步推廣至基層醫院、推動AI介入影像輔助技術發展等方面展現出廣闊前景,為提升我國心血管疾病診療水平注入新動力和活力。
來源:醫務科、心血管內科
責編:黃睿、房詩婷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