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
能源未來何去何從?
【福布斯 4月15日發布】
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未來——它如今已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引擎。人工智能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重塑行業格局,改寫商業規則。然而,在這一技術變革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不確定的現實:人工智能消耗著巨量能源。如果不加以控制,這種需求可能會壓垮全球電力系統。
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增長速度超出預期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能源與人工智能》(Energy and AI),到2030年,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革命的神經中樞)的電力消耗可能會增加一倍以上,超過1000TWh。這與高盛最近的預測相比較為保守,高盛預測,到2027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增長50%,到2020年末將增長高達165%。
這股浪潮的核心是數據中心——支撐人工智能快速計算和學習周期的物理基礎設施。包括大型語言模型和生成平臺在內的人工智能工作負載的興起,正在推動電力消耗呈指數級增長,政府、公用事業和科技巨頭再也無法忽視這一趨勢。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在報告發布會上警告稱:“沒有電力就沒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速度和需求令能源行業措手不及。”
人工智能或致電網崩潰——亦或助力其重獲新生
預計能源使用量將激增,這構成了決定性的挑戰。但同時也蘊藏著明顯的機遇:如果得到正確利用,人工智能將成為削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有力工具——全球排放量最多可減少5%左右。該報告不僅對日益增長的需求發出了警告,還強調了人工智能本身如何能夠改變能源效率,并重塑我們應對氣候和基礎設施壓力的方式。
人工智能在使能源使用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續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電網領域,它增強了預測和故障檢測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并使停電率減少30%至50%。在工業領域,它正在優化運營,節省的能源量相當于墨西哥一年的用電量。人工智能驅動的物流可以減少整個運輸系統的燃料消耗,節省的能源相當于1.2億輛汽車的用電量。在現代化通常較慢的建筑環境中,人工智能驅動的照明、供暖和制冷控制每年可節省300TWh電能,相當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年用電量。
這樣看來,人工智能體現了一個悖論:它既是能源消耗上升的驅動因素,又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關鍵。
人工智能的節能創新新時代
未來不僅由需求塑造,也受創新顛覆。2025年初,中國初創公司DeepSeek推出了開源AI模型,其性能堪比市場領先者,但能源成本卻僅為其一小部分。其V3模型的訓練成本僅為560萬美元,而有報道稱GPT-4的訓練成本約為1億美元。此類突破正在改寫關于高級AI能源需求的假設,并指明更高效的發展方向。
即使是大型科技公司也在重新考慮其策略。盡管微軟、Meta和蘋果等公司宣布大規模投資數據中心,但分析師報告稱,這些公司正在縮減投資規模。據報道,微軟在美國和歐洲暫停了多個數據中心擴建項目。受效率提升和商業模式轉變的推動,這一舉措表明,未來能源消耗可能并不像人們曾經擔心的那樣高。DeepSeek在降低計算負載方面的突破,預示著更精簡、更環保的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到來。
這種轉變或許至關重要。“從現在到2030年,美國近一半的電力需求增長將由數據中心驅動,”比羅爾說道。“具體來說,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將超過化工、鋼鐵、鋁和水泥行業的用電量總和。” 這不僅僅是一種轉變,更是工業能源格局的全面重塑。這表明,人工智能可能成為塑造電網、能源投資和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未來最具主導性的工業力量。
人工智能設計應注重效率,而非過度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解決方案不在于抑制技術進步,而在于構建更智能的系統。丹佛斯數據中心業務發展主管雅各布·朱爾·延森(Jakob Jul Jensen)認為,未來取決于更完善的設計。他稱:“能源效率必須優先考慮,并融入到數據中心設計和運營的各個層面。”這意味著更智能的冷卻系統、人工智能驅動的電源管理,以及或許最容易被忽視的熱量再利用。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如果將數據中心產生的廢熱重新用于住宅、建筑和當地工業,則可以滿足歐洲10%的空間供暖需求,從而對整個能源系統產生影響。
隨著加速對人工智能的投資,獲得安全、負擔得起且清潔的能源正成為各國戰略差異化的關鍵。能夠同時滿足這三項條件的國家將引領人工智能驅動的經濟,并吸引全球最有價值公司的投資。“電力的可用性和清潔性正在成為一項戰略優勢,”比羅爾稱。“能夠提供安全、清潔且負擔得起電力的國家將在吸引人工智能投資方面領先一步。那些未能做到這一點的國家則面臨被甩在后面的風險。”
正因如此,國際能源署(IEA)才如此重視這一時刻。它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其年度《世界能源展望》預測,重新調整政府和行業應對未來發展的方式。比羅爾表示:“能源領域內外的一切都是我們的業務。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數據永遠是贏家——我們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數據提供給政府和行業,以便他們采取行動。”
人工智能正處于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
他們必須行動起來。如果沒有協調一致的政策和創新驅動的戰略,人工智能可能會鎖定能源效率低下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日后修復的成本將高得多,也更具破壞性。但通過采用人工智能驅動的電網管理、系統性能源整合以及效率和再利用方面的創新,我們真正有機會將這一挑戰轉化為機遇,推動更智能、更清潔、更具韌性的全球能源系統的發展。
人工智能不僅是下一個重要的工業能源消耗者,也有望成為最具變革性的創新者。世界是否傾向于這種雙重身份,不僅將決定技術進步的軌跡,也將決定全球能源經濟本身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再是人工智能是否會重塑能源的未來,而是我們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讓其重塑能源的未來。
編譯:李家豪(新能源部)
審校:孫桂林(新能源部)
編輯:李家豪(新能源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