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機場安全的“神經中樞”,機場監護體系如今已從單純的安全防護工具進化為支撐機場全要素、全流程、全時段安全運行的智能決策系統。
近年來,首都機場安保公司(以下簡稱“安保公司”)高度重視區域監護模式創新,啟動近機位區域監護全面試運行,持續優化航空器監護工作模式,科學部署機坪安保力量。通過科技賦能、環境優化和流程再造,安保公司構建起一張立體安全防護網,打造了一套高效運作典范,為首都機場穩健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科技賦能 布下監護“天羅地網”
深夜1時的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監控大屏的藍光映照在安保公司飛行區安檢部航空護衛科員工專注的面龐上。隨著最后一個國內入港航班滑入機位,安保公司視頻監控崗員工李政昊輕點鼠標,調取機位周邊的視頻監控畫面,全程緊盯旅客上下客時航空器停靠區域的情況;員工楊慧鞠通過系統遠程協助機組人員核驗身份,離開廊橋。這一看似尋常的深夜監護工作流程,正是首都機場區域監護模式通過科技賦能轉型升級的生動注腳。
在創新區域監護模式的過程中,安保公司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PE+系統、空地一體系統、高清攝像頭等技術和設備實現了信息快速傳遞、指令即刻響應、人防與技防相結合,讓航班動態盡在掌握、保障進程一目了然,為安全隱患布下了“天羅地網”。
巡查檢查崗員工進行安全巡查,保障本區域安全運行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安保公司在現有監護系統基礎上,結合空防安全風險點識別情況,加強與首都機場股份公司的溝通,提出設施設備升級改造需求,協同推進技防建設,構建了立體式防護體系。在改造過程中,安保公司對機位逐一進行現場踏勘,重點對近機位、行李分揀廳出入口、樓間通道、行車道等位置進行視頻監控更新增補,做到視頻監控全覆蓋、無死角,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同時,借鑒北京大興機場廊橋門禁運行保障舉措,安保公司還對首都機場廊橋側梯門禁系統進行升級,采用“面相+刷卡”雙驗證的方式,實現工作人員和機組人員的自助核驗,在保障服務機組、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時,有效防止非授權人員通過廊橋側梯門禁接近航空器。此外,安保公司增配了機場協同決策系統(A-CDM)和監控室高清大屏,及時了解航班動態,優化信息傳遞流程,實現航班信息一鍵共享。
環境優化 配備崗位“科技戰友”
“現在工作環境比過去好太多了,備勤室也改造得特別舒適,自己的價值感和獲得感也增強了很多。我們要更加努力工作,為機場空防安全盡自己的一份力。”安保公司飛行區安檢部航空護衛科班長楊建軍笑著說。
據了解,區域監護工作全面啟動后,首都機場先后配備了視頻監控室、崗亭、巡視車輛等設施,極大改善了工作人員的崗位環境。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員工作業防護水平,還解決了監護崗位室外作業冬季風雪嚴寒、夏季高溫雷雨,以及沙塵天氣和噪聲污染等問題。此外,通過積極推動員工備勤室環境改造,安保公司結合使用功能對備勤室文化展板、家具、電器等進行整體分區設計和布局,全面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并增強其歸屬感。
“現在每天帶著‘科技戰友’上崗,感覺自己既是監護員又是技術員。”在監護崗位上工作16年,如今已成為安保公司分控中心視頻監控崗位骨干員工的王超表示。
據了解,固定值守、巡視檢查、視頻監控、應急處置等崗位不僅要求員工具備豐富的機坪安全運行管理知識和經驗,熟練掌握視頻設備、防衛器械等設施設備的操作方法,還需要具備與航空公司、聯檢單位、駐場單位、旅客溝通協調的技巧。可以說,近機位區域監護的推行使監護崗位具有更高的崗位價值,對于機坪安全運行起到了更有效的管控作用。
流程再造 推動安全裕度再攀高峰
據悉,首都機場全場近機位共劃分為15個巡視區域,每個區域共有4個崗位,共同守護機場安全防線。每個區域設置的固定值守、巡視檢查、視頻監控、應急處置4個崗位真正體現了“明察秋毫、穩如磐石、步履不停和隨時待命”的區域監護要求。此外,安保公司建立了“集中信息發布—現場固定值守—片區流動巡查”三級工作機制,員工分工明確,環環相扣;崗亭和巡視車輛等設施設備更如棋盤上的棋子,布局周密,指揮若定。
視頻監控崗員工與各崗位聯動配合,不放過任何疑點(本文圖片均由首都機場安保公司提供)
傳統的近機位監護模式為單人“一盯一”值守模式,區域監護則將人防與技防相結合,創新建立了“室內集中監控+現場區域值守+流動巡查”的三級監護模式,進一步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式監控機坪區域內各類異常情況。此外,安保公司還對崗位設置和工作流程進行了優化調整,積極開展人員培訓、風險評估、預案演練、跑位測試、運行推演等工作,從被動保證安全向主動發現隱患轉變,有效提升了機場空防安全保障能力。
在監護車輛內部管理方面,安保公司將控本增效理念和管理工作相結合,充分運用A-CDM系統和行駛數據,進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同時,安保公司對監護車輛管理體系進行流程優化再造,規劃車輛停放和行駛路徑,使車輛行駛里程和時間明顯縮短,達到車輛巡視路線最近且風險最小的目的。通過近機位區域監護車輛優化和遠機位高峰時段車輛巡視流程優化,機動調整重點時段、車輛、人員等運行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產值最大化,安保公司最大限度管控監護車輛,確保其安全運行,進一步提升車輛機坪運行的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運行效率,抓好源頭風險管控。
從“一盯一”的傳統監護升級為人防與技防深度融合的區域監護,不僅是監護模式的革新,也是航空安全管理理念的變革,更是對安全與效率邊界的勇敢探索。首都機場區域監護創新實踐不僅重新定義了航空器監護的內涵,更開辟了智慧安保和人文關懷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中國民航報 通訊員蘇航、饒硯飛)
(本文刊載于中國民航報2025年4月16日8版)
《智慧民航》導刊每周三
與廣大讀者見面
讓我們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設熱點
擘畫全新未來
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icanews@163.com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薇
審核|韓 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