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人問:“若是蘇軍沒有揮師東北,我們能徹底打敗日軍嗎?”這問題一拋出來,立馬把歷史課本翻成了辯論賽。
東三省那片地兒,日本關東軍盤踞14年,結果蘇軍一上來打了九天就崩了。可要是沒有這“幫忙的一錘”,中國能不能獨自敲碎這塊硬骨頭?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這筆賬”。
八年磨一劍,關東軍能嚇住誰?
關東軍這仨字,早些年在日本國內是能讓報紙頭版黑體印五行的“金字招牌”。但到了1945年夏天,這塊“皇軍之花”,已經成了風中殘葉,遠不復1930年代鐵蹄踏遍東北時的威風。
要講這支部隊怎么個“敗而不自知”,得從它最初的底色說起。關東軍從1905年起駐扎中國東北,依托日俄戰(zhàn)爭后獲得的南滿鐵路沿線,逐漸壯大。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關東軍兵力從3個師團膨脹至1941年的31個師團,最多時號稱85萬人,被日本軍部奉為“海外第一戰(zhàn)略力量”。
但1941年之后,太平洋風云突變,日本開始瘋狂調兵救火。本來留在東北備戰(zhàn)蘇聯的精銳部隊,被一批一批抽調至南方戰(zhàn)場,去填中途島、塞瓜島、護沖繩。
關東軍原本的主力骨干,幾乎都成了南洋炮灰。到了1945年春天,關東軍兵力雖然號稱還有70萬,但結構極其混亂,大量是重新征召的退伍兵,還有未成年少年兵。
裝備上更是捉襟見肘,坦克不是老式輕型車就是訓練樣機,步槍多為舊式“38式”,連子彈都供應不足。
別說精銳,按當時日本國內標準來看,這些兵力連“乙種動員預備役”都未必達標。
武器不行,人也沒士氣。中國戰(zhàn)場的頑強抗戰(zhàn)讓日軍始終抽不開身,抗戰(zhàn)14年,中國軍隊大小戰(zhàn)役超過20萬次,殲滅日軍超過150萬人。在華日軍被牢牢釘在本土以外,哪還有余力北顧?
東北抗日力量雖不及中原正面戰(zhàn)場聲勢浩大,但游擊戰(zhàn)、破襲戰(zhàn)同樣密不透風。我黨領導下的東北抗聯,在極其惡劣條件下依然持續(xù)戰(zhàn)斗,對日軍后勤和交通系統(tǒng)持續(xù)破壞。
更關鍵的是,到了1945年,我黨已經在華北、華中、東北地區(qū)建立起穩(wěn)固的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加上各地游擊隊,已形成對侵略軍全面合圍的態(tài)勢。
所以,別看關東軍表面上還穿著軍服、吹著軍號,實則早已是“紙糊的大將軍”。如果日本不投降,中國軍隊雖需時間,但終將把這支老邁的關東軍一塊塊“啃下來”。
打不打得贏不是問題,關鍵在于怎么贏、多久贏。
蘇軍一出場,關東軍秒變“跑兵團”?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正式宣戰(zhàn)。就在關東軍還在通化方向調兵布陣、幻想“遲來但輝煌”的一場對蘇決戰(zhàn)時,蘇軍150萬大軍,已經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zhàn)線上完成部署。
1945年8月9日凌晨,蘇軍以三路并進的方式從西北、北、東三個方向同時出擊,突入中國東北腹地。
這不是常規(guī)作戰(zhàn),這是坦克加機械化集群推進的立體式打擊,其中克拉夫欽科上將所部“近衛(wèi)坦克第六集團軍”,在短短一周時間內翻越大興安嶺,直插吉林中部,堪稱“重甲爬山虎”。
關東軍原計劃在長春設防,通化背靠長白山,準備實施主戰(zhàn)抵抗。可蘇軍主力壓境,戰(zhàn)略節(jié)點被一一突破,總司令山田乙三幾度下令“組織反攻”,部隊卻成建制潰散,根本調不動。
連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都被“緊急疏散”,從長春一路“跌跌撞撞”逃到通化,最終被蘇軍在沈陽機場生擒,成為戰(zhàn)爭終局的一幕戲劇性定格。
到8月10日,日本大本營下令“可以視情況放棄東北、退守朝鮮”,但關東軍還在頑抗,名義上是“誓死為國”,實則是不愿承認昔日“皇軍之花”已徹底枯萎。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山田乙三遲遲不愿放下軍刀,理由是“尚未接到停戰(zhàn)命令原文”。
直到8月19日中午,蘇軍派出由阿爾捷緬科上校帶隊的軍使團,在9架殲擊機護航下抵達長春,當場收下了山田乙三象征指揮權的軍刀。
關東軍總兵力約70萬人,最終傷亡達67.7萬人,其中8.3萬人陣亡,59.4萬人被俘。
這就是所謂“王牌”的末日光景。當年在“九一八”中橫掃東北三省的日本軍隊,到頭來連一場像樣的抵抗戰(zhàn)都組織不起來。
他們輸在戰(zhàn)略、輸在士氣,更輸在中國人民長期抗戰(zhàn)的層層削弱之下。
沒有蘇聯,中國真打不下來關東軍?
蘇軍出兵,是最后一擊,但不是唯一的打擊。如果沒有蘇軍呢?對此,我國專家回答:“中國依舊能獲得勝利,只是時間將延后。”
來看幾個關鍵數據: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抗戰(zhàn)持續(xù)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時間最長的戰(zhàn)場。
日本在華兵力常年保持140萬人,占其陸軍總兵力2/3以上。中國軍隊共計進行戰(zhàn)斗超20萬次,殲滅日軍150萬人,另有受降日軍128萬人。
這是什么概念?是中國是“釘住日本陸軍”的戰(zhàn)略基石。1937年以后,日本已深陷中國戰(zhàn)場無法抽身。他們口口聲聲“速戰(zhàn)速決”,最后卻是“速來速敗”。
中國不僅在戰(zhàn)略上擊垮日軍,還在戰(zhàn)術上援助盟軍:遠征軍三次入緬作戰(zhàn),派出30萬人協(xié)同英美抗日,打通滇緬公路;中國提供情報站、機場基地,支持美國空軍轟炸日本。
對比一下蘇聯與美軍對日作戰(zhàn)時間:蘇聯對日戰(zhàn)爭,共25天左右;美國從1941年12月到日本投降,不足四年。
而中國:1931年起,全程抗戰(zhàn)14年。這不僅僅是“時間長”,更是付出最多、消耗最大、貢獻最重。
因此,所謂“蘇聯不出兵,中國就不能打贏”,根本站不住腳。沒有中國的長期牽制,蘇聯根本抽不出西線兵力;美國也不會有時間在太平洋布陣。
正如羅斯福在1945年所說:“中國是整個東亞的防火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盟友支柱。”
結語不需抒情,因為中國人民用血汗寫下的歷史,不需要修飾。
參考資料:
沒有美國原子彈,沒有蘇聯進攻,中國能打贏日本嗎.新浪網.2017-08-15
日本王牌部隊“關東軍”是如何滅亡的.老年文匯報.20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