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昔日,那個被視為貧窮落后的印度,竟然也喊出了要超越中國的壯志雄心。這幾年,印度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可謂是光芒四射,令人側目。世界銀行更是直接贊嘆,印度是全球經濟中最亮的那顆星,印度自己呢,更是豪言壯語,喊出 2047 年將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
面對這一波又一波的印度贊歌,不禁讓人懷疑,難道那個火車上倒掛著人、街道臟亂差的印度,真的要平地起風云,趕超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了嗎?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印度經濟的真相,這究竟是一場實力的突圍,還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印度神話”呢?
2023 年,印度的 GDP 增速高達 7.7%,傲視全球。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更是直接贊譽道,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然而,在這些耀眼的數字背后,我們要冷靜地思考幾個問題:
為何一個擁有 14 億人口的大國,制造業僅占 GDP 的 14%呢?
為何 2023 年 6 月就已經超越我們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印度,其高速公路的密度只有中國的零頭呢?
為何一個被稱為下一個世界大工廠的國家,電力供應系統仍然是時斷時續呢?
表象之下,必有深意,數據背后必有真相。
仔細深究不難發現,印度的發展道路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走的是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的正統路線,而印度用的卻是崎嶇式的跳躍方式,它幾乎繞過了完整的工業化階段,直接將服務業作為經濟的支柱。這就好比一個孩子不學走路,就想去跑馬拉松;不打地基,就想造出摩天大樓,看似是聰明的彎道超車,但實則背后隱患重重。
如今,印度的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已經高達 55%了。“印度服務歐美,中國制造全球”,就這 8 個字,已經道盡了兩國發展路徑的天壤之別。
那么,為何印度的制造業遲遲發展不起來,要走上發展服務業的這條捷徑呢?歸根結底是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印度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也是印度的第一重枷鎖。雖然印度和中國都經歷過計劃經濟階段,但兩國的起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中國雖然在建國前期受到過戰爭的破壞,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但是沿海地區,比如上海在 20 世紀 30 年代,已經成為亞洲重要的輕工業和商業中心;再比如說東北地區在日占時期就已經建立了一定的重工業基礎。相比之下,印度在獨立的時候,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體系,產業鏈更是缺失嚴重,制造業基礎薄弱,如同沙上建塔。
其次,社會結構的桎梏,是第二層枷鎖。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上廢除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根深蒂固,這就像套無形的枷鎖,桎梏著人才的流動。印度女性勞動參與率僅為 27.2%,相比之下,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已經高達 64%。
而通常情況下,在制造業當中,女性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富士康當年在印度建廠的時候,發現最大的障礙竟然是招不到女工,已婚女性的占比僅為 2%,后來這也成為它不得不將部分產能重新移回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基礎服務設施薄弱又是印度的第三重枷鎖。印度的高速公路的密度與中國簡直是天壤之別,沒有完整的基礎服務設施作為依托,貨物難進難出,原材料的供應更是斷斷續續。就這般情況,如何能夠承接得了全球制造業的轉移呢?
所以大家要記住,一個國家想成為生產力大國,它必須得是個強國大國。而如今,印度的制造業就好比空中樓閣,上游斷供、中游斷鏈、下游斷路,在這三重困境之下,制造業如何能夠走出當下的瓶頸期呢?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印度的經商環境非常復雜。印度對于外資采取的是寬進嚴管的態度,表面上歡迎,暗地里卻設置障礙,幾乎所有進入印度的跨國公司都嘗過被開罰單的苦頭。
在印度投資就像玩一場沒有規則的游戲,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被吹響哪個犯規哨。一個企業可能要經過 80 多個政府部門的審批才能夠正式開始生產,這種九曲回腸的官僚流程,讓外資簡直是望而卻步。表里不一的現象,也就成為制約印度制造業發展的一個核心原因。
印度總理莫迪在 2014 年就提出過“印度制造”的口號,目標就是要將制造業的 GDP 提升到 25%。然而,制造業的占比不升反降,從 15.4%降到了 14.3%。從“世界工廠”的愿景到紙上雄心,印度的制造業始終跳不出上面的重重枷鎖。
目前,印度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來的所謂繁花似錦的錦繡前程,反而可能會是加速印度曇花一現的經濟困境的因素。當下,印度的服務業表現得越發達,政府就越不愿意投入制造業所需要的基礎服務設施,基礎設施不完善,制造業就很難發展;制造業不發達,優質的勞動力就會流向服務業,這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當然,印度在產業上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IT 服務、仿制藥、電影產業在全球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仿制藥,印度敢于挑戰專利限制,將自己打造成“世界大藥房”,讓眾多貧困國家受益良多。然而,僅憑這些優勢,就想超越中國,無異于癡人說夢、自欺欺人。
2024 年,印度的人均 GDP 僅為 2700 美元,只有中國人均 GDP 的五分之一而已,比全球平均水平還要低出很多。而當下的印度還有 4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樣的國家如何能在短期之內趕超中國呢?印度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還包括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政治體制等等。
印度當下的聯邦制度,雖然保障了各方的自主權,卻導致中央的政策難以落地。一條鐵路要通過各邦,各邦的規定和利益都不同,決策效率低下得如蝸牛爬行。
這些年,隨著中美貿易的摩擦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印度確實迎來了很多機遇,比如說蘋果公司將部分的產能就轉移到了印度,富士康、和碩等代工廠也紛紛入駐。然而,這些產業很快就領教到了什么叫“印度式的效率”。一個國家的崛起,絕非一蹴而就的。中國的這條崛起之路,我們走了幾十年,從低端制造到高科技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每一步都是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的。
而印度如果今天真的要趕上中國,它必須要解決一系列的結構性難題,可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而屆時,時間自有偏愛,歲月總是無常,那個時候的中國也非今日之中國了。所以言至此處,我相信其實你已經完全不必介懷印度即將趕超中國的這種言論。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與其執著于誰會超越誰,不如去思考如何走出更適合自己的那條發展道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強大,不是超越別人,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的競爭,也一定不是簡單的 GDP 數字的比拼,而是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的較量。印度有其獨特的發展路徑,中國也有屬于自己的法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