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金融數據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居民新增存款高達3.09萬億元,整個一季度累計存款更是突破了9.22萬億元。
若將這數字換算到每個人身上,平均每人存了6600元,實在夸張。更令人驚嘆的是,3月單月的存款增量就超過了2024年全年新增存款的20%,宛如一場全民存錢總動員。
不過,央行公布的社融數據就沒這么樂觀了,呈現出喜憂參半的局面。新增社融5.89萬億元,同比多增1萬億元,這一數字遠超市場預期,乍看似乎不錯。
但仔細分析,政府債券貢獻了近1.5萬億元增量,占比高達25%,而企業貸款僅增長了5000億元。這表明經濟復蘇仍需依靠政策推動,企業自身造血能力尚不夠強。
再看貨幣供應量方面,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26.06萬億元,同比增長7%;狹義貨幣M1余額1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M1和M2的剪刀差從2月的6.9個百分點收窄至5.4個百分點。這究竟是經濟活躍度改善的信號,還是只是暫時波動?
專家分析,M1增速回升,主要源于季度末銀行沖量、企業銷售收入增加以及政府特殊再融資債發放這三方面因素。但問題也不少,M1中企業活期存款占比降至25.5%的歷史低位,這反映出企業投資意愿不強,資金“脫實向虛”的傾向尚未從根本上扭轉。
在居民方面,存款暴增的同時,貸款情況也頗為有趣,呈現出“短冷長熱”的分化格局。短期貸款新增4841億元,同比少增67億元,這說明大家消費信心不足,更傾向于預防性儲蓄,先把錢存起來。中長期貸款倒是新增了5047億元,同比多增531億元,主要得益于樓市回暖帶動。
樓市數據同樣復雜。3月,深圳新房網簽4161套,同比暴漲47%;北京新建住宅成交4151套,同比增長51.7%,看似市場火熱。但二手房市場卻不同,3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長20%,掛牌價卻普遍下跌5% - 10%,陷入“以價換量”的困境。而且進入4月,杭州、西安等城市成交量環比下滑30%,這或許意味著樓市的“小陽春”只是曇花一現。
政府債券在社融增長中成為核心引擎,3月新增1.5萬億元,同比多增1萬億元,占社融增量的25%。這在短期內穩定了經濟,卻也帶來隱患。
其一,債務風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龐大,化債壓力始終存在。
其二,擠出效應。政府融資可能擠占企業信貸空間,影響市場活力。
不過,政策制定者顯然已意識到這些問題。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央行還設立了5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釋放精準滴灌的政策信號。
接下來有幾件事值得關注:
第一,消費信心修復。若居民存款轉化率能提升一個百分點,就能釋放約1.4萬億元消費潛力,這是一筆可觀的數目。
第二,樓市政策松綁。預計二季度會有更多城市取消限購、降低首付比例。
第三,財政政策發力。專項債發行提速1.5萬億元,特別國債可能在三季度落地。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至關重要,可能釋放重磅政策信號。市場普遍預期貨幣政策會維持寬松基調,結構性工具將成為主要發力點。
3月的經濟數據勾勒出一幅復雜圖景,政府在加杠桿對沖居民去杠桿,貨幣寬松卻遭遇信心不足,樓市回暖但價格仍在下跌。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需把握三大趨勢:
第一,現金為王。在不確定性加劇時,保持流動性至關重要。
第二,政策紅利。多關注設備更新、新能源等政策支持領域。
第三,樓市分化。核心城市優質資產仍有配置價值,但三四線城市需警惕回調風險。
這場經濟棋局的終局,或許取決于政策制定者能否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找到精妙平衡。讓我們一同拭目以待4月政策的“組合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