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語,叫“浪子回頭金不換”,意思就是做錯了事的人,在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后,終于幡然醒悟“重新做人”。這句話傳達的事實是“浪子回頭”,但傳遞的價值是“金不換”,意思跟“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大差不差。
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品牌如今也迎來了這樣的關鍵時刻。昨晚廣汽本田P7以遠超市場預期的“低價”上市,隨后東風本田官宣:對一個多月前上市的“姊妹車型”——本田S7推出“一口價”政策,將起步價完全拉平。
而且,對于已購車用戶東風本田還拿出“保值政策”——凡調價前購買東風本田S7的用戶,后續將獲得補差價和補禮遇,后者主要是指高達23,788元的用車權益:包含智駕輔助系統升級包、5年Honda CONNECT4.0免費OTA、5年免費車機無限流量。
這樣一來,兩個本田今年主打的高端純電SUV車型——本田S7和本田P7,都將起步售價拉低到了20萬元以下。廣汽本田高層還對P7“19.99萬元”的起步售價做出了詮釋,呼應1999年第六代雅閣率先在中國生產,情懷營銷可謂一次拉滿。
從一個多月前東風本田S7以25.99萬元起售價上市,當然當時被媒體一頓群嘲和謾罵,大意是本田不知天高地厚,一款純電車定價完全脫離中國市場實際,銷量結果肯定打臉。到昨天兩個本田聯合宣布,同樣的產品起售價直降6萬,其轉身之快讓業界震驚。
外界很想探究的是,這一個多月到底發生了什么?早知道今天要降價為何一個月前還要那樣“死挺”?當然,這樣的疑問更多拋向的是本田,因為雖然在定價上股東雙方都要協商,但最終定價權毫無疑問還是在外方本田手里。
也有陰謀論者認為,這其實是南北本田兩家合資公司早已達成的默契,即聯手搞了一把“流量”,所謂“欲揚先抑”,最終在營銷效果上讓人拍案叫絕。
筆者個人猜測,這樣的設想大概率是不成立的,南北本田雖然是兄弟企業,S7和P7雖然是“姊妹車型”,但市場競爭是完全正面的,沒有哪一家企業愿意給另外一家當開路先鋒的“炮灰”?一句話,在這場定價盲盒的游戲中,基本上是誰先攤牌誰先“死”。
一個更合理的推測是,本田在堅持原有高定價的基礎上,讓東風本田先“迎難而上”,在發現市場完全不買賬的前提下,通過另外一家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及時糾錯”。所以,本田是最大的“主謀”毋庸置疑,兩家合資企業充其量是被推向前臺的“棋子”。
但從實際達成的效果來看,筆者預估應該是不錯的。至少比堅守原來“高高在上”的定價結局會好很多。從昨晚媒體朋友圈一邊倒地給廣汽本田點贊看得出來,本田太需要這樣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成效了。畢竟,前期這個定價秘密保護得很好。
在過去兩年里,因為燃油車市場急轉直下,新能源滲透率狂飆突進,導致原本在中國市場持續釋放“本田大法”的兩家合資企業灰頭土臉——王牌車型一款接一款被國產車“挑落馬下”,平民超跑飛度瀕臨退市,長期領跑中高轎車市場的“神車”雅閣光環褪盡,就連思域和CRV這樣的暢銷車型都只剩下“勉強度日”的銷量維持顏面。
在電動化轉型上,本田給外界的感覺是“很努力但然并卵”。從最早的混動到最近一兩年的純電,本田對于單車利潤的執著追求,讓其本來領先的插混技術遲遲難以實現規模化效應,而前期油改電的純電動車投放市場后則接近于泥牛入海。燃油車下滑電動車轉型不力,留給本田的似乎只剩下“退出中國市場”的倒計時。
不過,這一次本田決定放手一搏。原來起步賣26萬元的純電SUV,“一口價”政策后直降超20%,這需要魄力和勇氣,但背后肯定是本田想拼命留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牌桌上的“痛定思痛”。這樣的“艱難的抉擇”,最早的大眾、后來的豐田、通用和日產都經歷過,只是本田有種“后知后覺”的遲鈍。
但遲到總比不到好。從合資公司內部傳出的消息是,本田S7和P7“一口價”叫賣,幾乎是在“虧著賣車”。但放眼整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有幾家是靠賣電動車真正賺到了錢的呢?全球范圍內除了特斯拉死磕純電賽道,中國市場的理想、比亞迪和賽力斯,雖然同樣盈利了無一例外都在賣“帶發動機”的新能源車。
所以,本田今天的“放手一搏”可以理解,但不值得同情,因為市場行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當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都放棄原有的、在燃油車時代可坐享其成的品牌溢價,親自下場到滿是泥濘的新能源賽道時,再談品牌溢價和外資品牌的所謂“體面”,就變得不合時宜了。而要想留在“牌桌”上,必須先破釜沉舟、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
本田今日之艱難,跟以往跨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集體失去話語權不無關系。無論是大眾的ID、還是豐田的BZ,抑或是通用的奧特能平臺,還是日產的聆風和ARIYA,都在推向市場后遭到消費者冷遇,表現最好的大眾ID通過降價取得了還算不錯的銷量,其他跨國車企的電動車產品投放市場,上演的就是“葫蘆娃救爺爺”的劇情。
所以,對于中國的新能源用戶而言,買傳統大廠的電動車變成一股“非主流”浪潮,買新勢力玩家的電動車則變得“很酷”,甚至連BBA出品的電動車都被群嘲為“雜牌”。這樣的錯位認知,其實嚴重輕視了合資企業打造的純電平臺和產品綜合實力,也是有失公允的。但改變用戶認知,需要時間當熱更需要過硬的產品實力來“征服”用戶。
放手一搏的本田,要打贏的正是這樣一場話語權爭奪戰。合資品牌要在中國新能源賽道實現“絕地反擊”,必須先以積極的姿態融入這個市場,要敢于在這個泥濘的賽道濕身下場,通過差異化定位的產品和體驗,贏回屬于汽車“大廠”的地位和尊嚴。(本文作者楊小林系資深汽車媒體人、車壹傳媒聯合創始人,車壹條&好車推薦官|總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