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36 開的第 739 張病歷單
全單約 1377 字,讀完大概需要 3 分鐘
話說,你身邊有沒有那種
自帶「出廠設置」的朋友?
舉幾個栗子
你問 ta「yes or no」
ta 回答「or」
你說「是這個還是那個」
ta 冷不丁冒出一句「對」
只留下你在風中凌亂
(預制人經(jīng)典案例實錄
?每天叭叭叭)
咳咳,先聲明
「預制人」和「空心人」類似
不是生物學上的新分類
而是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
對人類行為模式的一種觀察總結
從這個名字大概也能猜到
「預制人」主要是指那些
思維像預制菜一樣
——提前封裝、固定配方
加熱即食的群體
這類人仿佛被提前寫入了代碼
只會按照固定的模板思考和行動
就像缺乏靈魂的預制菜
等「解凍」完成
他們也只會按照
既定的模式溝通或生活
少了點煙火氣和個性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有時還會過濾掉一些重要信息
「預制人」的癥狀包括:
信息處理延遲:
像解凍中的速凍餃子
反應總是慢半拍
社交模板化:
對話如同客服自動回復
精準避開所有有效信息
認知節(jié)能模式:
大腦常年開啟「省電模式」
拒絕深度思考
和這種新型社交刺客的日常對話
堪比大型 AI 故障現(xiàn)場
讓對話另一方費力又無奈
恨不得把人類社會生活說明書
全篇糊他們臉上
最后經(jīng)常只能
「笑一下蒜了」
只想仰天長嘯:
「請給卑職一個明示」
雖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但是為什么會有「預制人」
這樣的神奇存在
或者說「預制人」
是怎么被「預制」出來的呢
1、懶得動腦子
人類大腦天生愛偷懶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
當代人類的大腦
每天要處理約 3.5 萬條信息
(相當于讀完一本《百年孤獨》)
于是進化出「節(jié)能模式」
心理學上也有個概念叫
「認知吝嗇鬼」
(Cognitive Miser)
說的就是這種
能不動腦絕不動腦的生存策略
尤其是當長期沉迷短視頻
習慣于模板化回復時
負責深度思考的「慢系統(tǒng)」
就會像久不鍛煉的肌肉一樣退化
而默認使用「快思考」系統(tǒng)
(丹尼爾·卡尼曼理論)
掉入大腦的惰性陷阱
這樣「認知吝嗇」的優(yōu)勢在于
可能有利于我們
在海量的信息間合理分配認知資源
快速過濾無效信息
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比如習慣于依賴標準化模版的「預制人」
在進行社交或生活
行為模式也日趨固定
容易把重要信息當垃圾清空
2、「社恐」的副作用
部分「預制人」實則是
社交焦慮/社交恐懼癥重度患者
可能源于童年或早年社交經(jīng)歷的挫敗
他們會選擇通過
這樣固化社交行為、標準化應答的方式
來減少社交風險
結果逐漸喪失靈活應對能力
同時,由于社交行為的模板化
「預制人」們的大腦
神經(jīng)突觸連接可能也會
在長期的「舒適區(qū)」內(nèi)固化
大腦真的變成了冰凍的「預制菜」
自然也沒辦法適應新環(huán)境或學會變通了
——就像總用導航的人
突然被扔到陌生城市就會懵圈
順便來康康你
是不是天生社恐選手?
(抗社交恐懼能力報告)
3、信息繭房的「溫室效應」
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
各種社交媒體都在強調
個性化精準推送
但大數(shù)據(jù)每天每天投喂的
本質上是個「楚門的世界」體驗卡
讓我們逐漸活在
定制版世界里
泛濫的同質化內(nèi)容
構成了穩(wěn)定的信良繭房
加劇了思維固化的同時
也讓我們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長期接受同質化信息
大腦會像長期吃預制菜的人
嘗到現(xiàn)炒菜反而覺得「味道不對」
牛津詞典 2024 年度詞
「brain rot」(腦腐)
描述的正是這種因垃圾信息過量
導致的大腦功能退化
生活不是預制菜
而是一道需要用心烹飪的佳肴
人生菜譜
是選擇一鍵加熱還是猛火爆炒?
似乎沒有「標準模板」
不過希望我們
都可以不被「預制」束縛
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造
擁抱更自由、更真實的人生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時候看的人體百科全書
給 36 加雞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