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10萬億元。這一可喜的數據延續了疫情后經濟復蘇的勢頭,為中國經濟在2025年開了個好頭。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文章來源于《環球時報》。
本文大約2000字,讀完約5分鐘。
4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4.17萬億元,下降6%。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10萬億元。這一可喜的數據延續了疫情后經濟復蘇的勢頭,為中國經濟在2025年開了個好頭。
細看這份一季度中國外貿“成績單”,不難發現背后的四點趨勢:第一,經營主體活躍度增強。一季度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52.9萬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3萬家。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達45.5萬家,在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總數中占比達86.1%的同時,進出口額達5.85萬億元,增長5.8%,占進出口總值的56.8%,較去年同期提升2.4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
第二,對外合作空間不斷拓展、加深。我國與傳統市場的貿易保持了較強韌性,對德國、西班牙、英國等國家進出口都實現較快增長。同時,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興國家間的貿易增長喜人,進出口額達5.26萬億元,增長2.2%,高出整體增速0.9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的51.1%。其中,對東盟進出口1.71萬億元,增長高達7.1%;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增長也有6.9%。
第三,區域開放布局持續優化。中西部地區進出口1.84萬億元,增長8.7%,增速比全國整體增速高7.4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出口比重也達到了17.9%,比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這不僅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的外貿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更意味著中國外貿發展的區域結構更加多元,降低了對單一區域或市場的依賴,中國外貿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正持續增強。
第四,外貿“含新量”進一步提升。隨著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總量增速,電子信息產品、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持續增加,裝備制造業產品進出口增長7.6%,占據了外貿進出口的“半壁江山”。同時,自主品牌產品出口規模逐年增長、占比不斷走高,一季度繼續增長10.2%,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22.8%。這反映出中國高附加值制造業開始在產品品質之外,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和推廣,通過提升產品質量、設計和服務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以品牌價值獲取更高的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份額的轉變。
筆者常年有機會持續調研寧波、佛山等地的工業制造類企業,對中國制造業外貿出口競爭力的源泉有充分的親身體會:在以數控機床、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之外,中國的出口企業也非常重視與客戶的溝通。很多企業都保留著老工友、老機床、老車間,一旦客戶有什么“奇思妙想”,這些經驗豐富且對需求理解程度高的技術工人很快就能“打磨”出樣品,最快速度反饋給客戶;一旦設計和工藝討論結束,就能馬上“無縫銜接”到數控機床、批量生產。正是中國外貿企業和全球客戶經年累月的積累,才鑄就了中國外貿總量和結構的增長和優化。
中國經濟近期“熱力”升騰,引得匯豐、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對2025年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的預測區間為5.0%—5.4%。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中國秉承自由貿易、平等交易、惠及民生的原則,敞開大門與全球做生意,不僅讓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多快好省”,也讓進出口貿易成為中國與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面臨多次全球性經濟衰退,中國外貿進出口也一直作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壓艙石,保證了世界各國的平穩發展。
時至今日,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格局已然形成,外貿數據的強勁只是中國經濟整體結構轉型升級、同時追求國家間互利共贏的全球化合作的表征之一。面對外部動蕩風險,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以WTO為代表的捍衛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公平正義的機構,作為真正負責任的大國,為全人類的福祉作出更大貢獻?!?/p>
文章來源于《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