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的23900型兩棲攻擊艦突然成了國際軍事圈的焦點。這艘被外界稱為“4萬噸準航母”的龐然大物,不僅是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后建造的最大噸位水面艦艇,更被視作俄海軍重振雄風的關鍵棋子。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有消息稱普京總統親自下達“死命令”,要求這艘艦必須純自主建造,堅決不依賴中國技術。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博弈?俄羅斯的“航母夢”又能否實現?
先看這艘艦的基本情況。23900型艦全長220米,寬40米,滿載排水量達4萬噸,幾乎是俄羅斯現役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三分之二。它的設計參考了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既能搭載16架直升機執行垂直登陸任務,又能運輸6艘登陸艇、75輛戰車和900名士兵,妥妥的“海上多面手”。根據最新衛星圖像,首艦“伊萬·羅戈夫”號的艦體已基本成型,甲板升降機開口清晰可見,顯示俄羅斯即便深陷俄烏沖突,仍在全力推進建造。
俄羅斯為何如此急切?說白了,海軍家底實在太寒酸。現役兩棲艦艇幾乎全是蘇聯時期的“老古董”,噸位小、數量少,連一次像樣的大規模登陸作戰都難以支撐。反觀其他五常國家,美國有“美國”級、中國有075型、法國有“西北風”級,俄羅斯在這一領域幾乎空白。更尷尬的是,2010年代俄羅斯曾向法國訂購兩艘“西北風”級,但因克里米亞事件被轉手埃及,錢打了水漂還丟了面子。痛定思痛,俄羅斯決定自己動手,23900型艦應運而生。
但普京的“死命令”背后,是俄羅斯造船業的深層困境。蘇聯時期,大型艦艇建造集中在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解體后俄羅斯失去了核心設施。如今,圣彼得堡和北德文斯克的造船廠雖能造潛艇和中小型艦艇,但缺乏建造4萬噸級軍艦的經驗。按理說,中國的075型兩棲攻擊艦技術成熟,俄羅斯完全可以尋求合作,但普京偏要“硬扛”。一方面是大國面子作祟,另一方面,地緣政治考量讓俄羅斯不愿在核心技術上依賴中國。
技術難題更是一座大山。艦體建造采用民用標準,雖然降低了成本和難度,但材料和工藝要求的降低可能影響艦艇壽命和抗打擊能力。動力系統依賴土星公司的燃氣輪機,可俄烏沖突后烏克蘭斷供關鍵部件,俄羅斯只能“拆東墻補西墻”。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更慘,西方制裁導致高端芯片和雷達無法進口,俄海軍甚至考慮用老型號設備湊合,這無異于給先進艦艇裝“老爺車”發動機。
建造進度同樣堪憂。原計劃2026年服役的首艦,如今因資金短缺、技術瓶頸和烏克蘭的襲擊威脅,可能推遲到2028年。刻赤造船廠位于克里米亞,多次遭到烏軍無人機襲擊,盡管俄軍加強了防空,但“伊萬·羅戈夫”號仍像個“活靶子”。更諷刺的是,俄羅斯維修“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時曾發生浮動船塢沉沒事故,如今建造新艦又面臨同樣的管理和技術問題。
普京的“死命令”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俄羅斯的無奈。4萬噸級準航母的建造,既是技術突破的嘗試,也是政治面子的博弈。如果成功,俄海軍能勉強跟上五常步伐;若失敗,俄羅斯將徹底淪為“航母俱樂部”的邊緣角色。而中國的075E型艦,或許正是俄羅斯不愿承認的“最優解”——但在大國尊嚴面前,這個選項可能永遠不會被擺上臺面。
這艘承載著俄羅斯海軍復興希望的準航母,最終是“咸魚翻身”還是“船廠常駐”?答案或許要等到2030年才能揭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造船業萎縮、經濟制裁加劇的背景下,普京的這場“豪賭”,勝算實在不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