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清館印譜》作為明代文人篆刻史上的里程碑式文獻,由太倉名士張灝于萬歷四十五年(1617 年)輯成,是中國首部匯輯諸家印作的集大成之作。這部印譜不僅保存了文彭、何震、蘇宣等二十二位晚明印壇名家的四百八十方作品,更以開創性的體例與藝術價值,成為研究明代篆刻藝術的核心文獻。
《承清館印譜》首次系統性地將明代文人篆刻作品匯集成冊,每頁四印,注明釋文、印材與作者,開創了后世印譜的編纂范式。其收錄范圍涵蓋金、銀、銅、琥珀、瑪瑙等多種材質,尤其注重石章的呈現,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青田石、壽山石等軟質印材的普及趨勢。例如程遠所刻 “承清館” 印,以蒼古渾樸的刀法展現文人印章的絕塵之氣,而何震的 “竹窗茶話” 則以單刀邊款凸顯金石趣味,成為后世研究明代篆刻技法的重要范本。
張灝在編纂過程中,因部分文人 “羞于以印人名” 或存在偽托之作,不得不刪去作者姓名重新鈐印,形成署名本與刪署本的版本差異。這一細節折射出晚明文人對篆刻藝術既熱愛又矛盾的心態,也為后世版本學研究提供了珍貴案例。
《承清館印譜》集中展現了晚明篆刻的多元風貌:文彭的 “自顧為人淺” 以漢印為宗,線條挺健而章法疏朗,邊款行書遒麗流暢,體現了吳門印派的文人氣質。其 “七十二峰深處” 牙章雖非自刻,卻以圓朱文風格成為后世摹刻典范。何震的 “竹窗茶話” 以切刀技法刻出硬朗線條,邊款單刀直入,與文彭的秀潤形成鮮明對比,開創了徽派篆刻的先河。蘇宣的 “一片冰心在玉壺” 采用切玉法,筆勢圓轉空靈,突破漢印藩籬,展現出 “始于摹擬,終于變化” 的藝術追求。此外,李流芳、歸昌世等印人以詞句閑章抒發隱逸情懷,如 “青山堪自老”“長留山人” 等,將文學意境融入方寸之間,標志著篆刻從實用向藝術的徹底轉型。
作為 “三堂印譜” 之首,《承清館印譜》直接影響了周亮工《賴古堂印譜》、汪啟淑《飛鴻堂印譜》的編纂理念,成為清代篆刻流派繁衍的重要源頭。其收錄的文彭、何震等作品,為研究明代篆刻技法提供了實證依據,如韓天衡通過比對不同版本,揭示了印譜的母本傳承關系。
在藝術史上,《承清館印譜》首次將篆刻提升到與書畫并列的地位。董其昌、陳繼儒等名士為其作序題跋,稱其 “振芳華于藝苑”,推動了文人篆刻的雅集風尚。現代學者如韓天衡更將其視為 “明代印學的活化石”,通過研究其中的刀法、篆法,重新評估了文彭、何震等人的歷史貢獻。
《承清館印譜》存世稀少,目前已知國家圖書館藏有明萬歷鈐印刻本,日本藏有署名母本,而張魯庵舊藏本曾流失海外,2016 年在嘉德拍賣中以百萬高價成交。這些版本差異不僅反映了晚明印壇的復雜性,也凸顯了其文獻價值。例如日本藏本的楷書釋文精刻,為校正其他版本提供了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