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238字,閱讀約5分鐘 ▼
川影電視學院創新班師生
以三年時光深耕影像創作與社會觀察
從平遙古城的國際攝影舞臺
到川西丹巴的藏地秘境
用鏡頭完成跨越時空的光影對話
特別舉辦攝影展
匯集人文影像攝影創新人才班成果
以“凝視與對話”“鏡中非遺·光影傳薪”兩大主題
呈現川影青年創作者
對人文厚度與文化根脈的雙重探索
“凝視與對話”
電視學院人文影像攝影創新人才班
平遙國際攝影展入選作品回顧展
三載春秋,鏡頭見證著青年創作者與世界碰撞的軌跡。本展呈現電視學院學生在2022-2024年間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展的攝影作品,折射出新生代影像創作者對時代命題的敏銳觸覺。
從城市肌理到鄉野脈動,從社會紀實到人文關懷,從城市民俗到鄉村非遺,年輕的眼睛在紀實與詩性間探尋平衡,用鏡頭編織出兼具溫度與深度的視覺敘事,既呈現了創作者對人文關懷的持續深耕,也展現出他們突破影像邊界的創新勇氣。
《大地的血脈》冉阡荷
《大地的血脈》冉阡荷
《沿著219國道》徐睿
《大地的血脈》冉阡荷
《飛過海邊的“布魯維斯”號》周艷秋
《山川血脈》劉子楊
《沿著219國道》徐睿
《阿日的氣息》
冉阡荷
《潮汕民俗》
黃琳琪
《潮汕民俗》
黃琳琪
《別斯滿服飾》 劉晶寧
《潮汕英歌舞》吳躍筠
《民族情,非遺行,別斯滿》孫楷文
《火除邪祟》
劉子楊
《龍舞新春》
令狐科
《鄉村春節聯歡會晚》孫楷文
《鄉村春節聯歡會晚》
孫楷文
《周城喜事》冉阡荷
《日落-之后》徐睿
《卓瑪》張琴
《看戲》趙希子睿
《別斯滿服飾》 劉晶寧
《啄木郎的喜事》冉阡荷
《鐵骨丹青·蕪湖鐵畫鍛造工藝》劉晶寧
《魯繡綺夢圖》李含煙
《楊家埠木板年畫 》孫楷文
每幀畫面背后,是學生們在田野調查中的灼灼目光,是在攝影與制作中的執著堅守,更是導師團隊以"影像人類學"理念構建的創作培養體系。
這些鐫刻著青春印記的作品,既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果展示,更是人文精神在光影中的永恒駐留。
“鏡中非遺·光影傳薪”
電視學院人文影像攝影創新人才班
主題攝影展
“知行合一,篤行致遠,在專業創新實踐中成就更好的自己。”2024年10月10日至13日,電視學院人文影像攝影創新人才班師生一行,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進行為期4天的攝影采風活動,旨在通過鏡頭捕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新實踐,探索新時代影像傳播的無限可能。
攝影:何昊隆
攝影:李含煙
攝影:王家軒
攝影:孫楷文
攝影:趙希子睿
程實《穿》
電視學院青年教師林陽介紹,在藏族文化里,窗戶上形形色色的圖案與裝飾,蘊含著藏族人民對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之心,它們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瑰寶,更彰顯出對生活的熱忱。這些窗戶圖案寓意著吉祥、順遂、純凈、高潔、安寧、康泰、雄健等眾多美好的含義。
攝影:曹索
攝影:顧子揚
攝影:令狐科
攝影:劉晶寧
攝影:呂明響
攝影:劉晶寧
攝影:嚴靖淇
攝影:張哲源
攝影:趙希子睿
攝影:周艷秋
攝影:趙少凡
嘉絨刺繡
攝影:曹索 鄧子清 李含煙 劉家豪 陸璽涵 周艷秋
林陽《藏地碉堡》
電視學院青年教師林陽:經莫洛村,古稱“博呷夷”,意為藏族碉寨子。傳說古時候這個地點是由二十多座高碉和數十座樓房形成的一個村子,如今只剩下七座碉樓。翁都和家人一直著守護著這座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古碉樓,這里也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
鄧子清《律動》
王馨瑤《皮影人》
攝影:唐蜜
呂明響《信仰》
在丹巴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藏族的碉樓與藏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而藏族的刺繡則編織著生活的詩篇。“鏡中非遺 光影傳薪”,這不僅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心靈的觸動,更是一群大學生對丹巴嘉絨藏族文化的深情凝視。
他們用鏡頭捕捉光影的舞蹈,用心靈感受色彩的跳躍,將藏族文化的厚重與細膩,一幀一幀,定格時間,捕捉跡憶。
金牛校區翰院一樓
歡迎各位師生一起線下觀展
既能在"凝視與對話"中觸摸當代社會的精神肌理
又能在"鏡中非遺"里見證千年文脈的薪火相傳
聽見照片里的風聲、雨聲、呼吸聲
本次攝影展預計展至五月
我們期待與你相遇
——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出品 ——
【原創作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 | 電視學院
編輯 | 鄒梅
圖片審核 | 賴光瑋
復審 | 尹丹
終審 | 余樂
歡迎投稿
cyxctzb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