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劉三關 來源 | 公關頭條
“是小米SU7的卓越安全性能救了我們全家的命,這份感激難以言表!”
四個月前,開著SU7一家四口墜崖的小米車主再度在社媒上曬出提車照——這次選擇的是SU7 Max霞光紫。
這波“廣告”可以說是中國汽車史上最硬核的品宣了,畢竟是車主用生命驗證了車子的安全性并且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復購,因此不少網友小米和雷軍表示支持:
“SU7忠粉,主要是車太好了”
“安全是最大的豪華是實踐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點贊”
“車主是最好的代言人”
不過,也有網友對車主這一舉動并不買賬:
“這個車主挺能抓住機遇,他知道接下來要發財了?!?/p>
喪事喜辦,小米可以申請專利了”
“有沒有想過如果是其他車壓根不會轉向不足而墜崖?!?/p>
看得出來,此前的3·29安徽爆燃事故對小米汽車的影響依舊巨大,哪怕是車主對SU7安全性的肯定,也能招致網友一波嘲諷。
墜崖車主的復購
給小米打了一針強心劑
去年12月11日,這位車主一家四口駕駛剛提車一個月的小米SU7 Pro,前往鞏義市浮戲山景區游玩。
下山途中,車輛在急轉彎處意外沖下山崖,失控墜崖,不斷翻滾數十米后被樹攔住。
萬幸的是,全車乘客僅老人骨折,其他人輕微擦傷。
車主當時接受采訪時稱車速并不快,但從2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小米SU7的前排氣囊及時彈出,車體關鍵部位保持完整,后排玻璃也毫發無損,還在社交平臺發文感謝小米SU7的安全設計,表示會再回購。
本以為這只是大難不死的車主一時口嗨,沒想到歲個月后,竟然真的再次提車,并選擇設計版的SU7 Max。
值得一提的是,在墜崖事件后的一周內,“雷軍第一次造車,不知道怎么偷工減料”這個梗爆火,小米的安全性到全網認證;小米SU7訂單量激增,新增鎖單數超7000臺。
但經歷了3·29燃爆事故后,小米的周銷量驟降至0.5萬輛,較上周數據跌幅超35%;
同時,輿論的重拳也壓得小米汽車喘不過氣: “車門鎖死”“電池自燃” 等未經證實的細節被反復渲染,疊加短視頻平臺海量事故片段推送,形成 “小米汽車 = 高?!?的認知偏差。
這次墜崖車主再次用實際行動支持,無疑是對當前輿論有力的回擊;而來自真實車主的生死背書,也像是給小米和雷軍打了一劑強心劑:
無論是對挽救SU7的銷量,還是對于小米汽車的輿論走向,這樣的消息百利無一害。
從車圈頂流到輿論靶心
小米的至暗時刻仍未結束
3·29燃爆事故的鍋,雷軍該不該背?
這種挑口水的問題,相信網友們吵上一天一夜也不會有結論。
在最終的官方調查結果出來之前,所有的爭吵將不會有任何實質意義。
而小米和雷軍,因為該事件,近期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4月2日,一段“車主躺平駕駛”視頻引爆網絡:一小米車主在汽車正常行駛過程中,雙手離開方向盤,躺在駕駛座上呼呼大睡。
彼時正值小米的“多事之秋”,網友們除了譴責對自己生命不負責的車主,也對小米售后對車主的安全教育表示質疑。
盡管小米客服及時回應,使用智駕功能手必須握住方向盤,否則在系統四次預警后,車輛會緩慢降速直到停車,但這一事件還是給小米汽車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更棘手的是謠言的蔓延。一篇偽造的《雷軍致用戶公開信》在各大社群刷屏,信中“誠懇道歉”并承諾“無限期停售SU7”。
雖然小米火速辟謠,但謠言傳播速度與影響依然不容小覷。
資本市場的反應來得非常劇烈和直接:截至 2025 年 4 月 15 日 16 時 08 分(香港),小米集團港股股價為 43.1 港元,較3 月 19 日的最高點 59.45 港元,跌去近30%,市值蒸發近3500億港元。
此外,車險領域謠言四起,社交平臺上出現有關小米 SU7 續保遇到難題、被保險公司拒保以及保費上漲等傳言,甚至有偽造的 “保險公司拒保通知” 在網絡上瘋傳,聲稱小米 SU7 因事故率異常被五大險企拉入黑名單。
最終小米忍無可忍,向公安機關報案,小米公司發言人也于4月7日發文辟謠。
業內人士分析,新能源車市場競爭白熱化,小米作為跨界巨頭,其造車業務可能觸動了某些利益鏈條,此次偽造文件、散布謠言不排除是商業抹黑的手段。
危機中的雷軍
嚴謹且克制
被輿論頻繁攻擊的雷軍,顯然沒有了以往的積極和活潑。
4月8日,北京小米總部樓下,雷軍雙手握拳、面帶笑容送別訪客。這是他事故后首次在公共場所露面,而他的精神疲憊、面容憔悴的瞬間被鏡頭捕捉了下來。
這與一個月前櫻花樹下意氣風發的“車圈頂流”判若兩人。
在社交媒體上,一向熱愛分享的雷軍也安靜了不少。
4月6日是小米成立的15周年日,雷軍也只是發表了極簡短的祝福與展望;
今日,25年3月中國手機市場新機激活量最新排名榜出爐,小米位居榜首,雷軍用“感謝大家支持”簡短且克制的6個字,表達出對消費者信任的珍視。
可以預見的是,在燃爆事故未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小米和雷軍都將會保持現階段的低調作風,選擇更為穩健的營銷和公關方式。
信任重建,是一場沒有休息時間的馬拉松。
從過去依靠流量和營銷打造的 “流量神話”,到如今必須回歸到產品安全的本質,小米需要的不僅是對此次事件的負責和處理,更需要進行一場從價值觀到技術鏈的全面調整。
而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如何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確保產品的安全性,也將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本文首發于公關頭條(ID:PR-toutia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