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滋滋……
你們好啊,我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
我知道女性最怕我化身為16型和18型,這兩個型別破壞力最強,可以說聯手制造了大量的宮頸癌病例,剩下的則由31型、33型、35型等其他高危型別零星參與。
現在,我將以第一人稱視角,向你講述我們如何從一次普通的宮頸感染,一步步突破宿主防線,最終引發宮頸癌的全過程。
一、悄然潛入:感染初期的蟄伏
當女性宮頸上皮因性行為摩擦、分娩等出現微小傷口,我們就會通過傷口鉆進宮頸細胞。
我的16型"兄弟"更喜歡附著在宮頸轉化區的柱狀上皮細胞上,18型則對宮頸管腺上皮細胞更感興趣。
進入細胞后,我們不會馬上搞破壞,而是像潛伏的特工一樣,把自己的DNA藏在細胞核里,偷偷利用細胞的機制進行少量復制。
這時宿主可能只會有輕微炎癥,宮頸檢查可能顯示"非典型鱗狀細胞",但很難發現我們的真實存在。
二、炎癥助攻:打造生存溫床
為了長期駐扎,我們會搞亂宮頸的免疫環境。
16型會釋放一種蛋白,專門破壞細胞里的"抑癌衛士"p53;18型則會攻擊另一個"細胞周期警察"Rb蛋白,讓細胞分裂失去控制。
我們還會讓宮頸產生大量炎癥因子,這些因子一方面干擾免疫細胞對我們的識別機制,另一方面刺激宮頸細胞加速生長,形成看似普通的"宮頸糜爛",其實這時宮頸的基底細胞已經開始悄悄發生惡變。
三、基因整合:癌變的關鍵一步
如果宿主長期免疫力低下,比如熬夜、吸煙或感染HIV,我們的DNA就會插入到宿主的基因中,破壞細胞的正常調控。
這會導致兩種致癌蛋白大量產生:一種讓細胞失去"自殺"機制,另一種讓細胞不斷分裂停不下來。
此時宮頸活檢會發現"癌前病變"(CIN2/3級),細胞核變得異常,但少部分人可能沒有明顯癥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四、破防線:從癌前病變到癌癥
隨著致癌蛋白持續破壞,異常細胞會分泌一種酶,溶解宮頸的基底膜(相當于保護層),并長出新的血管和淋巴管,為擴散做準備。
面對免疫細胞的攻擊,16型會在細胞表面掛起"免戰牌"——PD-L1,讓免疫細胞認不出自己;18型則會改變宮頸局部免疫微環境,使得調節性T細胞等免疫細胞功能改變,躲避攻擊。
這時宮頸可能出現菜花狀腫物,同房后容易出血。
五、全身擴散:致命的終局
一旦突破基底膜,癌細胞就會向周圍組織蔓延,侵犯陰道、壓迫輸尿管,或通過淋巴系統轉移到盆腔淋巴結,晚期還可能隨血液擴散到肺、肝、骨等器官。
如果16型和18型同時感染,癌細胞轉移速度會更快,對放化療的抵抗力也會更強。
六、宿主的防御與我的對策
面對人類的防御手段,我們也有辦法:打疫苗產生的抗體可能認不出變異的我們;宮頸篩查時,我們會通過降低病毒量或隱藏DNA來躲避;治療時,16型會讓癌細胞對化療藥產生耐藥性。
但人類也有破解之法,疫苗能提前預防,定期篩查能早期發現,手術能在癌前病變階段消滅我們。
七、可預防的"定時炸彈"
從感染到癌變平均需要8-12年,這段時間我們藏在體內悄悄搞破壞。
但當女性做好三級防護:打HPV疫苗、定期做HPV+TCT聯合篩查、發現異常及時治療,就極有可能斬斷我們的癌變鏈條。
記住,你的每一次重視,都是對抗我們最有力的武器。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
今日互動話題
關于宮頸癌,小伙伴們有什么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作者:解陽楊
編輯:李碩然唐蔚
審核:姜峰 李雅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