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全國掀起一股“生娃發錢潮”。
為了刺激生育率,各省市紛紛出招,真金白銀地砸向生育補貼。國家印發的文件里,明確提到13條提高生育率的措施,其中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尤為引人注目,直白來說,就是給生育家庭發錢。
發錢真的可以提高生育率嗎?發多少錢你愿意生孩子?
各地補貼標準差異不小,多的能有上萬元,少的僅有幾百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3個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
但面對這些補貼,網友們似乎并不買賬?!拔胰钡氖沁@幾千塊錢嗎?”這樣的評論隨處可見。那么,補貼力度究竟如何?發錢真能逆轉低生育率嗎?這背后,是我國日益嚴峻的生育形勢。
要維持人口總數不變,總和生育率至少要達到2.1,即一對夫妻平均至少生育兩個孩子。2023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僅次于韓國,排名倒數第二。這一數字,遠低于發達國家1.5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嚴重少子化的日本(1.3)。
低生育率帶來的連鎖反應正逐步顯現。首先受到沖擊的是婦產科。長沙百佳瑪麗亞婦產醫院因資金鏈斷裂突然停業,門口通告稱,是為規避醫療風險、確保母嬰安全而停業整頓。
醫院二樓門診,有人抱著孩子拖著行李離開,一位醫生透露,自己已近半年未收到工資。這并非個例,2016年到2023年,我國新生兒數量從1786萬降至902萬,近乎腰斬。
與之對應的是,婦產科醫院從曾經的一床難求,變為如今的門可羅雀。
我國婦產醫院數量從2020年的807家減少到2021年的793家。
2022年,全國關閉了十幾家醫院產科。
2023年,浙江嘉興平湖市中醫院、廣州新滘醫院、浙江溫州蒼南縣中醫院等近10家醫院的產科也出現在關停名單上。
2024年前三個月,又有3家醫院發出產科停診公告,不少專家在社交平臺呼吁“救救產科”。
新生兒減少,教育領域也受到波及。一邊是產科醫院關門,另一邊則是學校掀起倒閉潮。2024年6月,深圳知名私立中學厚德書院倒閉,上課的學生和老師被物業趕出校門,家長們措手不及。
校門口告知函顯示,學校長期拖欠租金及占用費超1000萬元。
該校從成立到倒閉僅8年,原因很簡單,招不到學生,運營入不敷出。根據相關統計,自2020年起,全國范圍內學校關?,F象愈發頻繁,2023年一年,就關閉了1.48萬所幼兒園和5600所小學。
學生減少,學校倒閉,教師也面臨過剩問題。
相關預測顯示,未來十年,全國將有150萬小學教師、37萬名初中教師過剩。目前,已有十幾個省市明確宣布教師退出機制,這意味著教師行業不再是鐵飯碗。
若生育率持續得不到改善,至2040年,參加高考的人數或許會降至600萬以下。屆時,大學極有可能迎來倒閉潮,大學專業亦會進一步縮減。
為了應對低生育率問題,不少發達國家早已下場“豪擲千金”。
2023年6月,日本發布兒童未來戰略方針,主要內容就是給生育家庭發錢,將兒童補貼發放范圍從之前的初中生以下,延長至高中生等年齡段。
0-2歲人均每月補貼15000日元,按當前匯率約合700元人民幣;3歲到高中生每人每月10000日元,約合464元人民幣。
經計算,生一個小孩養到18歲,可領到約105800元。
這只是一娃和二娃的補貼費用,若是三娃,補貼更多,從0歲到高中生,每個月補貼3萬日元,約合1400元人民幣,三娃長到18歲,累計可領302400元。
這些費用均由日本政府承擔,從2024年度開始的三年內,每年日本政府需支出3萬億日元左右,占日本GDP的0.6%,預計未來補貼還會進一步增加。
韓國在生育補貼上同樣不遺余力。
韓國2024年初宣稱,將大幅提升對2歲以下幼兒父母的補貼額度,旨在借此激勵生育。
依據新政策,家有1歲以下嬰兒的父母,每月可獲100萬韓元補貼,較去年增多30萬韓元;撫養1到2歲幼兒的父母,每月可得50萬韓元,比去年增加10萬韓元。
也就是說,小孩從出生到兩歲,可領取約92000元人民幣。
這還只是國家層面的標準養育補貼,部分地方政府為刺激生育,自行加碼。2023年12月,韓國仁川市發布政策,在該市出生的所有新生兒都可獲得1億韓元福利補貼,約合51萬人民幣。
相比之下,我國生育補貼多為一次性發放,金額從幾千到幾萬不等,整體上比日本、韓國要少。從生育成本角度看,補貼力度顯得捉襟見肘,但提高生育率靠砸錢就能解決嗎?
中國人口學專家梁建章及其團隊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顯示,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8萬元。
具體到不同省市,上海養育成本最高,將小孩養到17歲需花費101萬元,北京為93萬,浙江省為85萬,即便排在最后的甘肅、青海和西藏,養育成本也超30萬元。
韓國在促進生育上投入巨大,但其生育率仍全球倒數第一。韓國媒體呼吁年輕人“為國造娃”,網友卻回應:“生育率亮紅燈與我何干,我的人生早已亮紅燈”。
從全球范圍看,生育率一旦降低,往往很難逆轉。
只有瑞典、挪威、丹麥等少數北歐國家曾小幅提升生育率,但也未達到或穩定在2.1的理想水平。這些國家主要通過高福利制度、旅游支持、性別平等等措施,減輕生育家庭的后顧之憂,讓想生的人能生得起。
客觀而言,隨著國家現代化水平提升,如城市化推進、教育水平提高、女性社會地位改善等,生育率下降是全球性現象。提振生育率的關鍵在于,避免住房、教育等額外負擔因素,導致生育率下滑過快。
這意味著,要讓年輕人多生娃,僅靠發放小額補貼遠遠不夠,需從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多方面入手,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讓人們看到希望,讓想生的人生得起。
我國新出臺的促進生育措施中,也提及改善生育環境的內容,如加強住房支持政策、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等,這些措施直擊痛點。我們期待這些措施能盡快落地,切實發揮作用,扭轉當前的低生育率局面,為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雖然低生育率的難題看似嚴峻,但改變的種子早已埋下希望。從地方政府真金白銀的補貼嘗試,到國家層面系統性的政策布局,每一步都在向"生育友好型社會"靠近。
當保障性住房托起年輕家庭的安居夢,當普惠托育解開職場父母的后顧之憂,當教育公平讓養娃不再成為"軍備競賽"——這些改變遠比單純的補貼更有力量。
就在2025年3月,教育部部署開展2025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
旨在消除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市場亂收費等亂象。該專項行動有利于根治“拼爹”現象,對于寒門子弟個人來說,教育部的整頓舉措無疑為他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實現教育公平,也對生育率產生正向影響。
日本、韓國的前車之鑒提醒我們,催生不是一場"撒錢游戲",而是社會環境的深度重構。北歐國家的經驗也證明,讓年輕人感受到"生娃不會掉隊,養娃有人撐腰",生育率回升并非遙不可及。
站在新的節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挑戰,更是一個重塑未來的契機。
當政策持續發力,當社會真正讀懂年輕人的焦慮,那些關于"生不生"的猶豫,終將化作對美好生活的堅定選擇。畢竟,一個對生命充滿善意的社會,才能孕育出最蓬勃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