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積極呢?
我沒有消極的理由啊!”
在被提問“會不會變得消極”后
91歲著名作家王蒙說
“我有一本書叫《明年我將衰老》
我從說這個話過去了20年了”
他表示
或許明年有可能會消極
隨后王蒙幽默回應是否會“提筆忘字、江郎才盡”
引發全場大學生笑聲一片
王蒙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原文化部部長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
2020年出版《王蒙文集》(新版)50卷
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2019年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九旬作家王蒙與首都大學生分享“語言和文學的魅力”。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4月15日下午
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辦
新京報社、中國人民大學承辦的
首都大學生青春讀書會
暨“文化名家進校園”活動
在中國人民大學正式啟動
這是2025年“書香青春 閱見未來”
首都大學生系列讀書活動的開篇
全年共計劃舉辦10場
首場活動特別邀請了著名作家王蒙
與來自首都59所高校的四百余名師生代表
分享“語言和文學的魅力”
王蒙與數百位來自各大高校的學生面對面
從文學之美開講
以自身經歷為例
鼓勵當代大學生堅持學習
并從中獲得獨屬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
王蒙談文學之美與力量:
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在王蒙看來,在恰當的場合使用正確的形容詞,會讓整個場景變得十分美好,“有了修辭以后,就會出現一些非常美好的語言。”曹操在華容道上遇到關羽時,一句“將軍別來無恙乎”讓自己得以死里逃生;舒婷在詩句里寫“也許有一個約會 至今尚未如期 也許有一次熱戀 而不能相許”,描述了等待愛情的美好與遺憾,“文學有時候寫遺憾,比寫成功還成功。”
與此同時,王蒙認為,語言也擴大了人們的智慧與認知,語言發展了人們的思維,“很多東西是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鼻子聞不到的。我們講道德、哲學、思想、三觀、信念、理念、信仰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我們對語言和文字的體會,語言和文字的體會就是我們的心靈的方向。”王蒙表示,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語言本身就很美好。
▲王蒙分享了語言的美與力量等內容。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美好的同時,語言也擁有直達人心的力量。王蒙以對聯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學樣式為例說道,左宗棠有一副對聯寫的是“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就是說一個人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時,要對自己有信心。困難、麻煩、艱苦這都是成才必須經歷的,什么困難都沒經受過,也就沒有真正的成就可言。”
在王蒙看來,語言文字中承載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其世界觀,從而推動人一直向前,“語言具有這樣的精神力量和功能。”
━━━━━
“阿Q不懂愛情?”
用文學經典中的遺憾讀懂“修辭”
王蒙在活動現場,分享了“修辭的重要性”。他談到,在讀《阿Q正傳》的時候感到特別可惜。因為少了文學修養,阿Q不懂得“愛情”這個詞的重量,所以他和吳媽的感情終究得不到良性發展。
“如果當時他對吳媽說的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記,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不同的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個人的境界、修養都隨之變化。”這就是正當修辭、準確修辭,美好修辭的魅力。
━━━━━
幽默而多才
王蒙展示文學作家的另一面
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分享中,91歲高齡的王蒙精神矍鑠,不顯疲態。其間更是引經據典、吟詠詩句、侃侃而談,不僅帶領觀眾穿梭于文學的殿堂之中,也不時穿插幽默的言辭,引發全場大笑。
“網上有人冒充王蒙寫慢生活,還有人說‘你寫得真好’。我看了以后都想哭一場,他根本就不看我的作品,我這個人怎么會慢呢?我是個急性子。”全場大笑起來。
他談到,雖然只上過半年高中,但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學生,“我什么都在學。”王蒙先是學會了維吾爾語,并且延伸學會了烏茲別克語,“在塔什干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我讓記者直接用烏茲別克語提問題。”現場,王蒙還用烏茲別克語吟誦了一段詩歌,引發了學生們的熱烈掌聲。此外,王蒙還會日語、俄語、英語等多種語言。
他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告訴學生們“無論如何要學習,學一輩子,不管碰到什么事兒,學習能幫助你,學習讓你永遠獲得快樂,學習讓你永遠有精神力量,學習讓你永遠有自信。我在這里和大家相約,我們還要一塊好好學習,茁壯成長。”
━━━━━
如何看待AI寫作:
創造力永遠不會過時
▲大學生現場提問。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面對提問“寫作的過程當中,是下筆之前思考更多,還是寫作過程當中再深度思考?”王蒙表示,下筆之前是絕對有思考的,而且需要琢磨好要不要動手寫、要不要開這個頭。有人會說沉浸其中之后寫作就是一種下意識的活動、完全不需要思考,“這種說法稍微夸張了一些。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有考量。”
針對文學的生命力,王蒙表示,語言的力量、靈魂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創造的力量永遠不會過時。
他表示自己也看過一些人工智能寫作的律詩,“音韻、平仄、對仗都非常準確,但是它沒有一個主體。我們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其實是在讀作者,托爾斯泰的作品跟巴爾扎克的作品永遠是不一樣的。沒有主體的文學不是文學,只是一個范本。”
在王蒙看來,“技術越發達,就越是需要有個性、有天才、有驚人創造力的寫作者,也需要有這樣的讀者,至少要知道什么叫創作、至少懂得為創作而感動。”
此次讀書活動旨在通過學生們的交流
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思想境界和創新能力
促進不同專業、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
為首都高校學子搭建一個
拓展視野、結交朋友、共同成長的青春平臺
以書會友
把握青春時光
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
讓文字點亮夢想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楊菲菲 李木易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付春愔
值班編輯 古麗 實習生 康斯諾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