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某三甲醫院護士小林在朋友圈刷到一條消息,直接沖進科室茶水間拉住主任問:“聽說編外人員能轉正了?”主任推了推眼鏡,翻出衛健委剛發的紅頭文件——動態核增機制真的來了!
原來醫院現在能根據床位使用率、手術量動態申請編制,像小林這種干了8年的“合同工”,今年考核優秀直接進了備案制名單。
更勁爆的是廣州某醫院的騷操作:用“周轉池”把行政崗閑置編制騰出來,一口氣解決了急診科30個編外醫護的落戶問題。
有醫生調侃:“以前拼論文拼職稱,現在拼科室能不能多接兩臺手術。”而薪酬改革才是王炸,2025年前人員支出要占45%,隔壁老王算了一筆賬:心外科主刀明年的績效保底能漲20%,夜班費怕是比某些科室基礎工資都高。
但圈內人偷偷爆料:某省三甲搞“核增”時,護理部10個名額被院領導親戚占了7個。
衛健委專家緊急補丁:所有核增編制必須公示到具體科室崗位,還得接受職工代表大會投票。
所以問題來了——這波改革究竟是打破鐵飯碗的深水炸彈,還是新一輪“拼關系”競技場?
評論區已經吵翻了:有人說疫情期間核酸采樣編外人員就該優先轉正,也有人擔心“動態調整”變成“領導一句話調整”。
(數據支撐:江蘇省衛健委2023年備案制人員轉編率達37%,廣州某醫院周轉池騰退行政編制占比達15%,2022年全國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比僅為32.6%)
親愛的朋友們,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期待你的參與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