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晚期實體瘤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近日,《自然-醫學》發表了全球首個針對B7H3蛋白的抗體偶聯藥物“YL201”I期臨床研究結果,為多種難治性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這是全球首次B7H3靶向藥物在實體瘤的研究結果報道,也是首個報道的肺淋巴上皮瘤樣癌后線治療藥物。”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醫師馬宇翔介紹。
記者了解到,該臨床試驗是國產原研藥,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張力/趙洪云團隊主導、全球研究者參與的早期臨床研究項目。相關研究的部分結果于2024年9月在歐洲腫瘤大會上獲得優先口頭報告展示,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化療不再“敵我不分”
化療藥一直是腫瘤治療的重磅武器之一,但也存在“敵我不分、殺傷性過大”的短板。給化療藥綁定導航系統讓其可精準攻擊腫瘤細胞的新型腫瘤藥物——抗體偶聯藥物自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每年新增惡性腫瘤病例約占全球四分之一。其中,晚期小細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樣癌等腫瘤類型預后極差,傳統治療手段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往往存在療效有限、副作用大或耐藥率高的問題,亟須創新藥物破局。
“傳統化療如同地毯式轟炸,而YL201就像裝載了北斗導航的巡航導彈。”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趙洪云表示,抗體偶聯藥物(ADC)是當前醫藥研發領域的熱點,憑借其獨特的機制和顯著的療效,被稱為“化療2.0”“靶向化療藥”“魔術子彈”等。
趙洪云介紹,抗體偶聯藥物是一種新型抗癌藥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精準導彈”。它通過抗體(相當于導彈的導航系統)精準定位腫瘤細胞,將毒性藥物(相當于導彈的彈頭)直接遞送到腫瘤內部,從而實現“精準打擊”。與傳統化療藥物“無差別殺傷”的方式不同,抗體偶聯藥物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同時增強對腫瘤的殺傷力。
YL201正是這樣一種“精準導彈”,它靶向的是B7H3蛋白。這種蛋白在多種癌癥細胞表面高表達,相當于“敵軍基地”的標志,而YL201能夠精準識別并摧毀這些“敵軍基地”,同時激活免疫系統,進一步增強抗腫瘤效果。
馬宇翔指出,YL201是首個由中國學者主導、全球協作研發的B7H3靶向抗體偶聯藥物。其國內中心牽頭,全球多中心試驗模式不僅加速了臨床試驗進程,也為國產創新藥“出海”樹立了標桿。
療效優于現有治療方案
此次研究覆蓋全球54家中心,納入312例患者,發現YL201在小細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樣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等難治性腫瘤中的顯著療效,客觀緩解率與疾病控制率均超過現有標準治療,且安全性可控。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方文峰表示,以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為例,在72名可評估患者中,腫瘤縮小的比例達到63.9%,疾病控制率高達91.7%,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6.3個月。這一結果顯著優于現有的二線治療藥物。
以鼻咽癌為例,在70名可評估患者中,腫瘤縮小的比例為48.6%,疾病控制率高達92.9%,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7.8個月。
以肺淋巴上皮瘤樣癌(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又被稱為“長在肺里的鼻咽癌”)為例,在24名可評估患者中,腫瘤縮小的比例達到54.2%。這一瘤種此前缺乏有效的后線治療手段,YL201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安全性方面,YL201的副作用主要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減少(一種血液學毒性),但通過充分的支持治療(如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這些副作用可以迅速得到控制和恢復。此外,YL201引發嚴重肺部問題(間質性肺病)的發生率僅為1.3%,顯著低于同類藥物。
“該臨床試驗是‘國產創新藥+全球同研’模式下的里程碑成果。”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張力表示,其臨床研究創下了多項“全球首次”,包括YL201(B7H3 ADC)的全球首次人體臨床試驗、全球首次報道YL201在鼻咽癌、肺淋巴上皮樣癌后線治療療效等。
據介紹,目前,針對小細胞肺癌和鼻咽癌的兩項三期臨床試驗已啟動,預計將為更多患者帶來生存獲益。“我們呼吁更多患者加入到我們的臨床試驗中來,盡早從創新藥物中獲益。”張力說。(朱漢斌 中國科學報)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