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處在城市邊緣的小路。小路不長,大約五六百米,能容一輛小車通過,沙土路面。相比于周圍寬闊的柏油馬路和鬧市里車來車往的筆直大道,小路的古樸自然更讓我著迷和留戀。
小路離我上班的地方不遠,大約二十分鐘的車程。
走進小路,印入眼簾的是一片竹林,是那種長得茂密且雜亂無章小水竹林,間或伸出一兩根黃荊條來,猶如鄉村農戶菜園里扎起的竹籬笆一樣排列在路兩旁。一個急轉彎,一座由水泥砌成的年代久遠的小橋映入眼簾。走過小橋,兩邊是水田,水田里偶爾能見到家養的三五只鴨子游來竄去。大約兩三丘田的距離,到了一個三岔路口,往右是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裊裊炊煙,雞犬相聞。小路往左拐,兩邊是灌木叢,一些荊棘伸進路中央,小車經過的時候,滑過車身的荊棘杪擦出“嘩嘩”的響聲。有時候路面上還突然橫插出野兔或黃鼠狼來,而赤麻色的竹雞和花枝招展的野雞最喜歡從灌木叢里鉆進鉆出,更多的是各種叫不出名的小鳥,見有人走近便一溜煙地消失了。
灌木叢絕對是純天然的,沒有任何人工栽種或剪裁的痕跡,小路將它們一分為二,小路和灌木叢和諧共存,互不打擾。
灌木叢里的植物長得不高,屬細而小的那種,常見的有水竹、冬青、黃荊條、薔薇、山楂等,以及許多不知名的低矮小植物。小矮竹和芭茅草的生命力最為旺盛,填滿了灌木叢中的空隙,擋住了路人的視線。
小路的盡頭是一片寬闊的湖面,湖水碧波蕩漾,一條高速公路橋橫亙于湖面之上,橋上車輛川流不息,一兩只漁船游弋于碧水間,漁民們用竹棍敲擊船梆的沉悶響聲產生一股強大的穿透力,驚慌失措的魚兒就這樣被漁民們敲進了精心布置的天羅地網。岸邊總有一些垂釣愛好者在盡情揮竿,悠閑打發這一汪碧水贈予的富余時光。此時的我,端坐湖邊的草坪上,享受習習湖風,感受波光粼粼,欣賞魚翔淺灘,忘記時間,忘記歸途,直至漁舟唱晚,夕陽西下。
當我第一次踏上這條小路的時候,就莫名地喜歡上了它。有時候我也捫心自問,自己到底喜歡這條小路什么呢?我甚至懷疑自己到底是喜歡這條小路還是喜歡小路兩邊荊棘叢生的灌木叢林。小路把我帶進灌木叢里,激起了我走進叢林的探知欲望,而灌木叢又賦予了小路清新、自然的靈性,小路就這樣與灌木叢林融為一體,互為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每當我走在這條小路,注視這片灌木叢林的時候,心中產生無限而久遠的遐想,總能把我帶到兒時山村里的那條小路上。那時,我背著書包牽著羊兒上學,然后將羊兒系在小路邊的水竹上,任小羊纏在灌木叢林里發出的“咩咩”叫聲;有時邀上三五小伙伴,拿著竹竿捅向地洞,期待洞里的小動物跑出來,好不驚喜和滿足;有時背一竹簍,拿一小耙子,收撿枯竹葉帶回家作柴火引子,換得奶奶的夸獎。
離開故鄉一晃就是多年。沒想到眼前這條城市邊緣的小路,竟勾起我那么多兒時的回憶。我這才知道,自己之所以喜歡這條小路,正是因為它滿載著我的鄉愁。每一次踏上這條小路,我內心都能涌起一種難以名狀的親切與興奮,疲憊的身心得到一絲撫慰和舒展,憂傷的情緒得到化解。它是我心靈的避風港,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囂和聒噪,我都能在這里找到一種禪意悠遠的寧靜與淡泊。
可是有一天,當我開車來到城郊,準備再一次穿過這條小路時,卻猛然發現它竟不知何時消失了!柏油馬路淹沒了沙土路面,人工景觀樹取代了灌木林,我為之癡情的小路就這樣消失了。我半晌回不過神來,在那里躊躇徘徊,佇立良久。我知道,在現代人追求生活質量的浪潮中,是拓寬的公路吞沒了沙土路的質樸,是機械的轟鳴驚飛了叢林和叢林中的鳥雀,這似乎是一種發展的必然。但此時的我仍感到十分失落、惋惜,甚至傷感。
從此,我愈加懷念起這條消失的小路來。它是我靈魂棲息的歸途,也是我鄉愁里最真切的牽掛。我在想,當人們迷失在城市的鋼鐵水泥森林里時,多么需要這樣一條小路來為我們導航:它不必通向遠方,但能始終連接生命最初的清澈;它無需標在地圖上,卻永遠為漂泊的靈魂標注歸航的坐標。(朱封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