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處在風口浪尖的烏克蘭很不消停。
原本以為接近尾聲的俄烏沖突卻仍在激烈進行,就連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布林克也倉皇離職。
事情還要從4月4日說起,俄羅斯的導彈轟炸了烏克蘭的克里維利赫市。
在得到俄羅斯襲擊克里維利赫市的消息后,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布林克的聲明,引來澤連斯基的強烈不滿。
路透社援引布林克的話來說,這位女大使只是譴責導彈襲擊克里維利赫游樂場帶來的危害,卻沒有直言不諱譴責始作俑者俄羅斯。
有人分析說,澤連斯基之所以如此惱怒,是因為克里維里赫是他的老家,且布林克的聲明彰顯出美國的軟弱。
按照澤連斯基的意思,盡管美國很是強大,然而面對俄羅斯的回應卻很軟弱,甚至不敢提及俄羅斯這個名字。
當然,澤連斯基這個話也有點過,實際上就是把美國駐烏克蘭大使放到爐子上烤,任誰也受不了,于是布林克選擇辭職。
其實,布林克曾是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
這位女強人在特朗普上任前曾經幾十次發文抨擊俄羅斯,可謂是立場堅定。
然而在特朗普再次執政之后,布林克卻一反常態,僅僅在推特上輕描淡寫提及俄羅斯,并不像以往那樣氣勢洶洶。
更為叫人詫異的是,就在俄羅斯的導彈襲擊克里維利赫市一個大型游樂場的時候,布林克卻僅僅是指責襲擊造成的危害,只字不提俄羅斯。
那么這種代表國家立場的聲明是布林克一時疏忽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布林克學識淵博,經驗豐富,不可能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那么是不是布林克轉變自己的態度,徹底信奉特朗普對于烏克蘭的政策?
其實問題并不這樣簡單。
布林克在特朗普上臺之后態度大變,并非出自內心,亦或有來自體制內的壓力,于是便故意避開俄羅斯這個敏感的字眼。
布林克大概率是有意為之,引發澤連斯基不滿,進而順勢辭職以求自保,這種情況也并非不可能。
這樣的推測并非空穴來風,因為布林克這位資深的外交家知道,自己不可能改變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選擇隱忍隱退大概是最明智的做法。
話又說回來,特朗普再次執政以來,對待烏克蘭的態度與拜登時期相比可謂天差地別,這不能不叫布林克這一類專業人士敬而遠之。
特朗普主持美國大局以來,開始在各種場合唱衰烏克蘭,并與俄羅斯眉來眼去,繞開烏克蘭開啟停戰談判,這本身就叫澤連斯基甚為不滿。
要知道,俄烏沖突本質上就是美國一手給挑起來的,現在特朗普過河拆橋,任誰也咽不下這口氣。
后來,澤連斯基到美國訪問,因為求得安全保護的問題與特朗普發生爭執,對方竟直接讓澤連斯基離開。
而后來美國獲得了烏克蘭的鋰礦開采權,然而特朗普依舊不承諾對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這就叫烏克蘭高層開始質疑美國靠不靠譜。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烏克蘭在北約的幫助下開始活躍在俄烏前線,直接與俄羅斯對抗,給俄烏沖突即將迎來的結局帶來諸多變數。
事情到了這等地步,烏克蘭方面心里清楚,美國這是要拋棄烏克蘭,特朗普的目的很明顯,烏克蘭必須放棄烏東四個州,正視現實。
再有就是烏克蘭要縮編軍隊,放棄加入北約,基輔必須接受屈辱性的和平,這樣才能換來領土破碎后的平安。
很多業內人士不理解烏克蘭為何如此強勢,其實看看特朗普給烏克蘭的出路就可以看出端倪,烏克蘭其實就是破罐子破摔。
在澤連斯基看來,與其被美國拋棄,倒不如通過戰火蔓延來拖住美國使之難以脫身,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烏克蘭留得一線生機。
比如就在4月11日,烏克蘭發動了針對俄羅斯本土的軍事行動,不管這種企圖能不能得逞,也彰顯出了烏克蘭自主作戰能力。
澤連斯基不僅指責美國駐烏大使,更是揚言在2025年收回失去的土地,這當然是色厲內荏的一種表象罷了。
不得不說,烏克蘭最近很囂張,高層強勢劃下紅線,似乎是絕地求生,然而大家都知道,澤連斯基這是困獸猶斗,垂死掙扎而已。
當然也有可能,澤連斯基這些行徑是為即將到來的和談增添籌碼,因為他知道只有談判才是烏克蘭唯一的出路。
參考資料: 澤連斯基爆料俄烏沖突結束方式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