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脾虛”的人越來越多?這12字真相,值得深思!
說到中國人的健康情況,最大的問題就是“脾虛”。不僅老人、成年人,連幾歲的娃娃脾虛的都特別多。
毫不夸張地說,十個人去看中醫,九個都會拿到“脾虛”的診斷。
為什么國人容易脾虛?
01
思慮過重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人體的一切思維活動均需要由心來掌控。
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對應的是心,土對應的是脾。
思慮過重的人,心被消耗太過,自然無力生土,脾氣隨之虛弱。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的文人、現在的很多知識分子都給人“手無縛雞之力”的脾虛印象,他們的脾虛就是因為用腦過度、心思太重導致的。
而國人一向擅長用腦子,甚至用心術,這就增加了“脾氣”受損的幾率。
02
太多安逸
中國人肌肉力量較弱是與生俱來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動,肌肉過勞和過逸都會影響脾。
過去中國人靠勞作為生,過勞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氣;現代人則普遍缺少運動,又從過勞變成過逸,用進廢退也會削弱脾氣,造成脾虛。
03
放肆飲食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社會中人們“靠天吃飯”,饑飽失常的情況十分普遍。
現代人則經歷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變,飲食過飽或經常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都會傷及脾胃。
脾虛的人,這里會有變化
很多人習慣通過自身癥狀和舌脈表現來判斷自己是否脾虛。
而對于沒有受過醫學專業訓練的人來說,通過上述方法往往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答案。
因此,今天小編教大家一個更為簡便的方法——看足三里!
足三里是我們常用的一個健脾要穴,它就位于我們雙腿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寬度,脛骨外一橫指的地方。
在這里摸到有凹陷,就可能預示脾虛。
如果還伴有腹脹腹痛、大便不成型、完谷不化、腹瀉便秘、食欲減退等癥狀,那您的脾虛就“八九不離十”了。
脾虛了,怎么辦?
中醫認為,調養脾胃的關鍵,是要順應各臟器氣機的變化規律。
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說的是食物經胃部腐熟,需要下行進入小腸來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氣則把食物精華上輸于肺,再輸布于其他組織器官。
通過脾胃升降有序的運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夠的滋養。
八段錦中記載的單舉手臂這個動作,正是利用這一機理,對于調節脾胃很有用處。
做法:
1.站好,兩腿膝蓋稍微彎曲,兩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邊下按。
3.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
4.一次維持2秒即可,兩手回到原來的狀態,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 一套完成后,換為右手來一遍,重復30次。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脾虛不簡單,補脾得辨證!
講到“補脾”,很多人認為就像是給車加油一樣,吃點補益的食材或藥物就能好。
但事實上,脾虛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和表現。
如果想要“補脾”,首先就要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01
脾氣虛
病因:飲食不節,憂思勞累,久病重病,素體脾虛(天生體質脾虛)都可能導致脾氣虛。
表現:食后腹脹,食欲減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萎黃,排便無力。
舌脈:舌淡或伴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
危害:
脾氣虛時,吃進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轉化和吸收,易生濕邪;
脾氣虛嚴重時,會出現中氣下陷,有頭暈,內臟下垂等表現;
脾氣虛會影響其統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現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牙齦出血等。
推薦飲食:
黃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黃芪洗凈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凈,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
作用: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黃芪黨參粥
材料:黃芪20克,黨參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將生姜切為薄片,與黨參、黃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時,煎煮30分鐘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凈,與藥同煮成粥。
作用:健脾補氣消臉黃。適用于脾胃氣虛者,見臉色萎黃、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02
脾陽虛
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會導致脾胃虛寒。脾胃虛寒,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在中醫里,“陽”代表溫暖,陽虛了,人就會感到寒冷。
病因:過于貪涼,平時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溫度過低都會損傷脾臟陽氣。
表現: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瀉,腹痛腹脹、喜歡溫暖、喜歡捂著肚子,遇寒腹痛加劇。平時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虛浮而蒼白,女性白帶清稀量多。
舌脈:舌淡胖伴齒痕,舌頭伸出時還會有水滴出來的感覺,苔白滑,脈沉緩。
推薦飲食:
溫陽化濕湯
材料:砂仁20克、蓮子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四味藥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時,然后加入豬肉一起再煮半個小時即可。
用法:作為正常飲食,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一周吃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
上火、口舌生瘡的人不能食用。
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熱的人可以用生薏仁。
此外,豬肉偏涼,怕冷的人可以雞肉代替。
03
脾陰虛
在中醫里,“陰”是和“陽”相對的,“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著名中醫學家蒲輔周曾經總結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煩滿,不思食。”
病因:飲食偏頗,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別是長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損耗脾陰,造成脾陰不足病證。
表現:饑不欲食,低熱,四肢無力,肌肉萎縮,唇干不欲飲,手足煩熱,面色?白但兩顴潮紅,大便偏干、排出無力,腹脹夜間加劇。
舌脈:舌質嫩偏潤、苔少,脈細弱偏數。
推薦飲食:
沙參麥冬扁豆山藥粥
材料:沙參10克,麥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藥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再將汁加粳米、扁豆、山藥煮成粥食用。
艾灸健脾,就看這5穴
中脘穴
灸法:對準穴位點燃,灸3~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于祛濕。
解溪穴
灸法:對準穴位點燃,灸3~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作用。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關元穴
灸法:對準穴位點燃,灸3~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足三里穴
灸法:對準穴位點燃,艾灸10-1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豐隆穴
灸法:對準穴位點燃,灸3~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針對這個穴位祛濕,作用明顯,可以有助于健脾祛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