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排聯啟用的兩項新規引發了排球界的廣泛關注。這兩項新規,一項放寬了 “連擊” 判罰,另一項則調整了接發球站位規則。原本嚴謹的排球比賽規則突然發生這樣的變動,不得不讓人思考,這背后是否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影響?對于中國女排而言,又會帶來怎樣的變數呢?
先來看放寬 “連擊” 判罰的規則。新規規定,除非是明顯的連續觸球,否則不再吹罰 “連擊” 犯規。如果球通過連擊過網,比在傳球時出現這種情況,不會被判罰;但要是連擊動作出現在進攻性擊球,如扣球中,還是會維持原判。這一規則的改變,看似是給球員們更多的發揮空間,可實際上卻給裁判留下了極大的主觀判斷空間。
在激烈的女排比賽中,球的運行速度極快,很多時候球員的擊球動作瞬間完成。對于一些模棱兩可的 “連擊” 情況,不同裁判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判罰。這就好比在一場關鍵比賽中,中國女排的一次進攻,球員可能因為救球動作稍顯慌亂而出現疑似連擊,此時裁判的判罰就可能直接影響比賽走勢。如果裁判傾向于某一方,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模糊的規則做出有利于該方的判罰,這無疑增加了比賽結果被人為操控的風險。
再說說接發球站位規則的調整。接發球方必須在裁判鳴哨時保持正確輪轉站位,不過在鳴哨后、發球擊球前,球員可自由移動換位且不構成輪轉錯誤。這項規則將在 2025 年國家聯賽(VNL)和世錦賽試運行。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為了增加比賽的戰術靈活性。但仔細想想,在發球前的這段時間里,比賽兩邊場地都在發生位置變化,這對發球方和接一傳的一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干擾。
另外,這些發球前的合理移位,也會給裁判造成一定的干擾,會讓裁判放松盯防。這就給了一些球隊可乘之機,可以通過不正當的站位調整來獲取優勢。而裁判由于規則的模糊性和實際操作的難度,很難做到完全公正地裁決每一次站位情況,這也為比賽帶來了更多人為操控的可能性。
對于中國女排來說,這些新規無疑讓比賽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在國際賽事中,裁判的判罰往往對比賽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以往的比賽中,我們就曾因裁判的一些有爭議判罰而吃虧,如今新規實施,這樣比賽人為操控空間越來越大這種風險似乎變得更高了。網友們,你們對此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