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日,康熙皇帝最小的兒子諴親王胤祕病逝,終年58(虛)歲。胤祕共有4個兒子,長子弘暢,是其唯一的嫡子,于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二十八日,弘暢襲封為諴郡王。與此同時,胤祕的次子弘旿,雖然是庶子,但也被封為固山貝子,乾隆皇帝給出的理由是,胤祕生前很是喜歡弘旿。
諭曰:弘暢,系誠恪親王嫡長子,著襲封諴郡王。其次子弘旿,乃諴恪親王素所鐘愛,著加恩封為貝子。伊兄弟務當共相友愛,孝奉伊母福晉,善承恩眷,以副朕篤念懿親至意 。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五十一》
弘暢與弘旿,與大多嫡子、庶子一樣,并不是“兄友弟恭”。而原本由嫡子弘暢這一支繼承的爵位,最后卻又落到了弘旿那一支。
01
按照《愛新覺羅宗譜》中的記載,康熙皇帝共有35個兒子(包括沒有序齒的),胤祕,是最晚出生的,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十六日,生母是康熙帝的庶妃陳氏。但是,《清皇室四譜》中又記載,胤祕被封為親王時的冊文中,說胤祕是“皇考第三十四子”。另外,《清實錄》中也確實記載著,在胤祕出生之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一,康熙帝還有一個皇子出生,且在出生當天就夭折、沒有起名字。而《愛新覺羅宗譜》中記載的康熙帝早夭的皇子“允禐”,也是“二月初一”這天出生的、也是在出生當天就夭折,但“允禐”的出生年份,卻被記為“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庚辰朔。皇子生,即于是日薨。未命名。
——《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七十七》
胤祕的生母陳氏,因為生育皇子,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被晉為貴人。《永憲錄》中記載,雍正五年(1727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弟二十四阿哥”的貴人“白氏”去世。這里提到的“皇弟二十四阿哥”,如果按照序齒順序,那就是指胤祕,但胤祕的生母是“陳氏”;如果按照未序齒的排行,康熙帝第24個出生的皇子,是胤禨,生母是平妃赫舍里氏。另外,《永憲錄》中又將在雍正五年(1727年)去世的貴人“白氏”,稱為“白貴人”。平妃赫舍里氏,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二十日去世的;胤祕的生母陳氏,在雍正朝,確實是貴人的位份,所以,這位“白貴人”,應該是指胤祕的生母。
庚午。先朝貴人白氏薨。貴人籍蘇州,生皇弟二十四阿哥,居寧壽宮。......丙子。起送先朝榮妃、白貴人金棺至妃衙門。
——《永憲錄》
胤祕雖然是雍正皇帝的弟弟,但他與雍正的年齡差,足可以當雍正的兒子了。胤祕18(虛)歲那年,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九,雍正皇帝便封胤祕,為親王。雖然在同一天,雍正皇帝的2個兒子弘歷、弘晝,也均被封為親王,但這2位皇子的年齡,都比胤祕大。
諭宗人府。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鐘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嘉悅,著封親王。皇四子弘歷、皇五子弘晝,年歲俱已二十外,亦著封為親王。所有一切典禮,都照例舉行。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二十七》
雍正皇帝給胤祕指定的嫡妻,還是來自雍正生母烏雅氏的家族。胤祕的老丈人,是烏雅·海望(《愛新覺羅宗譜》中記作海芳),他與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并不是同一支。海望的高祖父薩穆哈,與孝恭仁皇后的曾祖父額伯根,是親兄弟。
胤祕共有4子7女,其中有1子6女,是嫡福晉烏雅氏生的,可見,胤祕與烏雅氏的感情,還不錯。
胤祕與烏雅氏,先是一連生了3個女兒,到乾隆五年(1740年)十一月十九日,烏雅氏終于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就是前文提到的,胤祕的嫡長子弘暢。這也是烏雅氏唯一的一個兒子。
弘暢還有3個庶出的弟弟:弘旿,出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九月三十日,生母是后來封為側福晉的殷氏;弘康,出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初八,生母是側福晉鈕祜祿氏;弘超,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十二日,生母是庶福晉陳氏。
雖然《愛新覺羅宗譜》中,將弘旿的生母,記作“側福晉殷氏”,但史料中,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禮部遞上的題為“為貝子弘旿之生母封為諴恪親王側福晉抄錄宗人府清字原文事致總管內務府”的奏折。可見,殷氏是“母憑子貴”,才被封為側福晉的。
02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二月十九日,胤祕的嫡子弘暢,剛滿17(虛)歲不久,被封為不入八分奉恩輔國公。《清實錄》中記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二月初九,胤祕的庶子弘旿,被封為二等輔國將軍。那年,弘旿是21(虛)歲。
授和碩諴親王允祕子弘旿,為二等輔國將軍。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六百八十》
可是,《愛新覺羅宗譜》中卻記載著,弘旿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二月那次,是被封為“二等鎮國將軍”。史料中,也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二十四日,宗人府遞上的題為“為鎮國將軍弘旿已放副都統知會該旗事”的奏折。所以,弘旿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應該是被封為“二等鎮國將軍”,而非“二等輔國將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日,諴親王胤祕病逝,終年58(虛)歲。胤祕的爵位,自然是傳給嫡子弘暢。但作為庶子的弘旿,也因乾隆皇帝格外照顧,被封為了固山貝子。
諭曰:弘暢,系誠恪親王嫡長子,著襲封諴郡王。其次子弘旿,乃諴恪親王素所鐘愛,著加恩封為貝子。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五十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二十七日,弘暢將自己的弟弟弘旿,給告了。
玉田縣有個叫郭天玉的監生,找到弘暢,向他控告弘旿莊頭盧密,仗勢訛占土地。弘暢也沒有替弘旿隱瞞,直接報了上去。乾隆皇帝便讓軍機大臣與刑部,一起展開調查。
諴親王弘暢奏,玉田縣監生郭天玉控告伊弟貝子弘旿莊頭盧密,有倚勢訛占地畝等情,請旨辦理。得旨:軍機大臣會同刑部查審具奏。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五十一》
經查明,弘旿的莊頭盧密,確實訛占了郭天玉的土地。弘旿為了幫助自己家的莊頭盧密,還派了一個叫劉成泰的護軍校,去給通永道宋英玉打招呼,讓他偏袒盧密。宋英玉便批示下去,叫玉田縣幫忙辦理。玉田縣的縣令金之忠,接到上司的命令,就將莊頭盧密給放了。
諭軍機大臣等:諴親王弘暢奏,郭天玉控告伊弟貝子弘旿莊頭盧密訛占旗地一案,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查審。究出弘旿差遣劉成泰,將盧密呈詞,送通永道衙門,該道宋英玉接收,隨批遵化州,轉行玉田縣辦理。該縣金之忠,隨將盧密釋放等情具奏。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五十三》
宗室成員與地方官員相勾結,是犯了乾隆皇帝的大忌。于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三月三十日,乾隆皇帝下令,將弘旿的固山貝子爵位,以及弘旿擔任的鑲藍旗滿洲都統的官職,全都革退,還讓軍機大臣、宗人府,商量一下,怎么處罰弘旿。
前因綿德向禮部郎中秦雄褒相饋書籍等物,革伊王爵,弘旿豈竟不知?今敢遣人向地方官請托,此事斷難寬貸。著將弘旿貝子、都統,全行革退,仍交軍機大臣、會同宗人府議處。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五十三》
沒過幾天,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初二,宗人府等部門對弘旿的處罰結果出來了。宗人府等提議,應該將弘旿圈禁。另外,弘旿的父親——諴親王胤祕,也被查出,其生前與莊頭盧密,也有些牽扯,宗人府覺得,應該將已故的胤祕,追奪王爵。但乾隆皇帝,內心還是偏向胤祕父子的。乾隆皇帝沒有同意追奪胤祕的親王爵位,也沒有同意將弘旿圈禁。至于弘暢,乾隆皇帝說他也算沒有包庇自家人,而且,弘暢在這件案子里,也需要賠錢,就不再加處罰了。
得旨:諴恪親王,已經薨逝,所議追奪王爵之處,著寬免。至諴親王弘暢,于郭天玉呈控盧密時,若不據實陳奏,或經他處告發,自應治以應得之罪。今弘暢據情入告,與兄弟不睦,本不相涉,且此案弘暢業有應賠之項,著加恩免其處分。弘旿已經革去貝子,亦著加恩免其圈禁 。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五十四》
03
弘旿被革職后一年,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又起用弘旿,讓他擔任正紅旗漢軍都統,但是,乾隆皇帝并沒有完全原諒弘旿,讓弘旿“革職留任”,如果弘旿在4年后的考核中,能順利通過,才會真正原諒他。
又諭曰:弘旿前經獲譴,革退貝子,今已一年有余,尚無大罪,著加恩補授正紅旗漢軍都統。但伊系棄瑖復用之人,仍著革職留任,四年無過再行開復。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八十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二月初四,乾隆皇帝將弘旿,由漢軍旗都統,調為鑲藍旗滿洲都統。但很快,在同年的四月十五日,乾隆皇帝又下旨說,弘旿“聲名平常”,工作能力不怎么樣,將其調去擔任正紅旗蒙古都統。
又諭,前因弘旿人尚明白,久任都統,是以改調滿洲旗分。茲聞其聲名平常,不能稱職,著調補正紅旗蒙古都統。俾令痛自悛改,以觀后效,倘仍蹈故轍,定行從重治罪。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五十》
弘旿從滿洲旗都統、調去蒙古旗都統的第2天,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十六日,弘旿的異母哥哥弘暢,也被乾隆皇帝評價為“向來聲名狼藉”;又因為當乾隆皇帝詢問弘暢關于“收馬事務”時,弘暢回答不上來,乾隆皇帝便革去了弘暢的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之職。
諭曰:弘暢向來聲名狼籍,于辦理收馬事務,全無章程,經朕詢問,復支吾巧辯,殊不稱職,著革去領侍衛內大臣。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一》
過了沒幾天,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批評弘暢、弘旿這兄弟倆,“不顧宗室體面”,罰弘暢3年的郡王工資,至于弘旿,則被罰10年的工資和養廉銀。
丙子。諭曰:弘暢、弘旿,經朕屢次宥過,仍肆意妄為,不顧宗室體面,甚為可惡。弘暢著罰郡王俸三年,弘旿著罰廉俸十年,以示懲戒。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一》
就在同一天,乾隆皇帝還革去了弘暢的宗人府左宗正之職,并將弘暢從鑲白旗滿洲都統,調去擔任正藍旗蒙古都統。而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位,由福長安擔任。
調鑲白旗滿洲都統弘暢,為正藍旗蒙古都統。正紅旗滿洲都統福長安,為鑲白旗滿洲都統。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十七日,鑲白旗滿洲都統福長安,遞上題為“奏鑲白滿洲旗參領依蘭泰任人唯親應參辦折”的奏折。事情的起因是,福長安要派擔任印務參領的依蘭泰(也寫作伊蘭泰)去署理佐領,但依蘭泰抗命不從,還一定要指派一個叫德喜的,代替他去署理佐領。乾隆皇帝便將依蘭泰敢頂撞上司的行為,歸咎為是弘暢擔任鑲白旗滿洲都統期間,管理不嚴導致的。借著此事,乾隆皇帝說之前因為弘暢、弘旿,管不好滿洲旗務,才將這兄弟倆,調去蒙古旗當都統,現在估計,弘暢、弘旿也管不好蒙古旗務。于是,乾隆皇帝便將弘暢、弘旿的蒙古旗都統職務,都革掉了,但也額外賞給弘旿一個奉恩將軍的職銜。
弘暢、弘旿皆系近派宗室,因其尚可造就,故令伊等管理滿洲旗務,不意竟將旗務辦壞。朕向從寬,仍著管理蒙古旗。看來即蒙古旗務,亦難管理,若再因循日久,該二旗亦必染成惡習。弘暢,著革去都統,不必在內廷行走,令隨朝班。弘旿,著革去都統,加恩賞給奉恩將軍職銜,交宗人府約束。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三》
過了幾個月,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二十九日,弘暢病逝了,終年56(虛)歲。
弘旿比弘暢長壽,活到了嘉慶朝。嘉慶四年(1799年)二月二十日,史料中有題為“為施恩弘旿,賞頭等侍衛在大門上行走事”的上諭。但就在同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料中又有題為“為弘旿竟然耽擱祭祀太廟,著即革職圈禁在家,不得外出永不敘用事”的上諭。
到了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四日,嘉慶皇帝因為過50大壽,就封賞那些還在世的“弘”字輩宗親。弘旿就是在這天,被嘉慶皇帝封為奉恩將軍,并被準許隨班入朝。
弘旿現無職銜,著加恩賞給奉恩將軍,準其隨班入朝,以示睦族展親之意。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十八》
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八日,弘旿病逝,終年68(虛)歲。
結束語
弘旿去世之后,由他的第5子永松(弘旿妾室王氏所生),承襲了奉恩將軍的爵位。而弘旿的嫡出哥哥弘暢那邊的爵位,則是傳給了弘暢的長子永珠(弘暢側福晉完顏氏所生)。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初三,已經78(虛)歲的永珠,被革去了貝勒爵位,因為,永珠將他自己的側室吳氏給打死了(盡管不是永珠親自動的手)。這件事的起因,是永珠讓人去吳氏的院子里取腌菜用的缸,但吳氏不肯,而永珠身邊的侍妾靈兒,就借機挑唆、說吳氏的壞話,永珠便下令,責打吳氏。吳氏因為被打成重傷、又沒有及時得到救治,最后身亡。
宗人府會同刑部奏:遵審貝勒永珠毆斃側室吳氏一案,訊系太監王得祿聽從下手,傷重致命。保祥、宋石頭、王照芳等幫毆,侍妾靈兒挑唆同謀,分別按律定擬。
——《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二》
永珠的貝勒爵位被革之后,道光皇帝并沒有讓永珠的兒子,承襲這個爵位,而是將該爵位,給了永珠的叔叔弘旿那一支。弘旿的第5子永松,早已經在道光七年(1827年)四月十九日病逝,終年46(虛)歲,承襲永松奉恩將軍爵位的,是永松的第2子綿勛(永松妾室兆氏所生)。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十四日,宗人府又遞上題為“為已革貝勒永珠之爵將綿勛等帶領引見事”的奏折。道光皇帝見過綿勛后,對他還是挺滿意的,就將永珠的爵位,給了綿勛,但綿勛是永珠的侄子,所以,要降一等承襲,為固山貝子。
(注:本文由[]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