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房子早點過給孩子嗎?還是等以后再說?”這個問題困擾著不少中國家庭。
北京的張先生父母去年把一套房通過“贈與”過戶給他,結果稅費花了40多萬。而同事小李通過“繼承”方式過戶,只花了幾百元。同樣一套房,選擇不同過戶方式,費用差距可能高達總價的10%。
這筆錢到底該怎么省?背后又有哪些隱藏風險?
在世辦理,兩種方式暗藏玄機
1. 贈與過戶:看似簡單,實則“稅費炸彈”
父母直接贈與房產,聽起來省心,但實際成本可能高得嚇人。
以一套評估價300萬的普通住宅為例:
契稅3%:9萬元
公證費1%:3萬元
評估費0.25%:7500元
這還沒完,如果子女未來想賣掉這套房,且不符合“滿五唯一”(持有5年且是唯一住房),還得按差額(賣出價-原購入價)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假設房子漲價到500萬,稅費又要多出40萬。
2. 買賣過戶:繞個彎反而更劃算
同樣是300萬的房子,如果父母選擇“賣給”子女:
滿兩年免征增值稅(省下5.6%)
首套房契稅1%:3萬元
個稅1%:3萬元
總費用可能控制在6萬以內,比贈與省一半。
關鍵結論:
房子滿兩年優先選買賣過戶
一二線城市稅費成本普遍高于三四線
過世辦理,省錢卻未必省心
繼承過戶確實便宜,0契稅、0個稅,只需幾百元公證費。但操作難度堪稱“地獄級”。
上海的李先生就吃過苦頭:父母過世后,他跑了3個月才辦完繼承手續。需要準備的材料包括:
父母死亡證明(需醫院或派出所蓋章)
親屬關系證明(證明“我爸是我爸”)
所有法定繼承人到場簽字(包括爺爺奶奶的死亡證明)
更麻煩的是,如果親屬關系復雜,七大姑八大姨都可能跳出來主張繼承權。比如杭州曾有個案例:獨生女繼承父母房產時,發現姑姑也有繼承權,因為爺爺的死亡時間在父親之后。
現實痛點:
戶口簿與房產證信息不符(比如曾用名)
部分城市要求所有繼承人到場(人在國外更麻煩)
繼承房再出售時,稅費可能更高
怎么選最劃算?看這三個關鍵點
1. 看房屋狀況
房齡:滿兩年的房子選買賣過戶,能省5.6%增值稅
產權性質:經濟適用房必須滿5年才能過戶,軍產房可能無法交易
未來計劃:如果子女打算5年內賣房,繼承方式可能導致20%個稅
2. 看家庭關系
父母是否需要用房產養老(過戶后可能失去控制權)
家庭是否和睦(繼承可能引發遺產糾紛)
子女婚姻狀況(婚前財產需謹慎安排)
3. 看政策趨勢
2023年起,部分城市試點“帶押過戶”,未來可能降低交易成本;遺產稅雖未開征,但高凈值家庭需提前規劃。
急用錢的家庭:優先選買賣過戶,成本可控
子女未婚的:可考慮提前過戶,規避未來遺產糾紛
多子女家庭:務必訂立公證遺囑,減少糾紛風險
三四線城市業主:繼承成本更低,可優先考慮
結語
“過戶沒有絕對劃算,只有適合不適合。省下的每一分錢,背后都是家庭關系的試金石。”
畢竟,房子再值錢,也貴不過一家人和和氣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