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三秦大地,數字浪潮正與鄉土氣息交織出動人圖景:秦嶺深處的茶田在5G鏡頭里舒展新綠,黃土高原的窯洞通過電商平臺飄出掛面清香,渭北平原的村落借助數字平臺實現“云治理”……
近年來,陜西以數字技術為畫筆,勾勒出鄉村振興新畫卷。從巴山深處到黃土高原,生態農業、電商新業態、數字政務如同毛細血管般融入鄉村肌理,從“賣風景”到分享鄉村鄉土文化、推介土特產,數字技術讓傳統鄉村迸發新動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截至2024年底,陜西省行政村寬帶覆蓋率達98%,4G網絡覆蓋率99%,5G網絡覆蓋所有鄉鎮,農村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94%以上——這組亮眼的數據,既是陜西數字鄉村建設的“硬支撐”,也為萬千鄉村裝上了通往“云端”的“高速引擎”。當數字基建的“毛細血管”遍布田間地頭,一幅“技術賦能、產業增效、村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青中村一角。
綠水青山“網”出好光景
4月9日,走進安康市紫陽縣城關鎮青中村,就像置身于云端,一鍵開啟生活“美顏”模式。層層疊疊的云海漫過大片茶田,在抖音、小紅書網絡平臺的鏡頭里,這里是令人向往的“皇茶故里·云上青中”。曾經的“窮疙瘩”村,正通過網絡流量的杠桿,撬動著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精彩轉換。
“過去趕市集,凌晨三點摸黑背背簍,晚上回來天都黑了。”青中村黨支部書記冉維富的記憶,是青中村舊日閉塞的注腳。得益于黨的好政策,村里率先打通了“出山通道”,但真正讓村子打破地域壁壘的,是2022年“花婆婆”民宿的破圈運營。這個融入本土民俗的特色民宿,在各個網絡平臺以云海日出、手工制茶等視覺化內容迅速傳播,讓青中村的“云端顏值”走進千萬網友視野。
網紅民宿的爆火,開啟了青中村的“流量經濟”時代。“花婆婆”不僅實現周末節假日“一房難求”,更形成了“民宿+農產+體驗”的完整產業鏈:周邊15戶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民宿同步收購富硒茶葉、山野菜等農產品,包裝成“云端伴手禮”,讓田間地頭的“土貨”變身電商平臺的熱銷品。村民發現,手機屏幕里的家鄉美景,真能變成存折上的數字:202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
4月9日,曹義軍正在自家菜園采摘蔬菜。
流量效應讓游子曹義軍看到商機。他把老宅改成民宿,每年收入十幾萬元。“在自家老宅吃旅游飯,我會把民宿環境打造得更好,帶給游客更好的體驗感。”曹義軍說,村里像他這樣的“返鄉創客”越來越多,他們開抖音“云上茶課”直播制茶技藝,開發采茶體驗、手作茶點等項目,讓鄉村游從“看風景”升級為“玩體驗”,吸引更多游客。
目前,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首批森林鄉村,青中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余萬元。千畝有機茶園引入智慧管護系統,抖音直播間的手工制茶技藝展示,讓春茶產值增加;民宿集群帶動的餐飲、零售等配套產業,創造了更多家門口就業機會。
站在觀景臺上,云海漫過茶田,直播間的鏡頭正對準這流動的山水畫卷。冉維富有著新想法:讓青中村的“美顏”模式在5G時代持續升級。當綠水青山遇見云端流量,這個藏在深山中的村落,正書寫著“流量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好風景通過網絡變成好“錢”景,好生態真正成為村民的“金飯碗”。
智慧治理“鏈”起振興路
4月2日,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安吳村,平坦整潔的柏油路蜿蜒村中,白墻黛瓦的民居與春意盎然相映成趣。這個承載著安吳青訓班紅色記憶的傳統村落,正通過數字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將生態資源、農耕文化與紅色基因深度融合,加速向智慧文旅示范村華麗轉身。
當天,村內迎來旅游團隊。村黨支部書記岳綿綿通過“智慧安吳”管理平臺監測到農家樂客流量激增,立馬跑過去幫忙。她一邊幫著端菜擺盤,一邊向游客推薦村民鄭翠手工制作的辣椒醬:“這可是咱們老板親手做的辣醬,下飯拌面都香得很!”
4月2日,農家樂負責人鄭翠正在打包游客要的辣醬。
“現在真是大變樣!”鄭翠擦著餐桌感慨道,“我一個普通農民,本是給孩子做的辣醬,竟然得到這么多人的認可,這讓我非常開心。”2023年,村上免費組織村民學習抖音短視頻拍攝,岳綿綿親自幫助她。鏡頭里既有辣子鍋盔的制作過程,也有青訓班舊址的紅色故事。如今這家不足200平方米的農家樂,自從“觸網”后,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依靠品質和服務,游客翻了一番,自制辣醬年銷售額常常供不應求。
村里事,“屏”上見。安吳村村民過去村務溝通全靠基層干部“鐵腳板”,現在有了數字鄉村平臺,只需要靠“數據跑”,動動手指,即可完成審核、繳費等事務,基層工作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數字賦能讓紅色村莊煥發新生。“科技慧眼”讓整個村莊都被納入監控平臺的保護圈。通過數字鄉村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安吳村探索出一條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新路徑,從“跑斷腿”到“云治理”,從“面對面”到“屏對屏”,這場以“數”為媒的變革,不僅減輕了基層干部負擔,還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與幸福感,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化手段不僅破解了黨員管理難題,更提升了組織凝聚力。不管離家多遠,大家都有歸屬感。”岳綿綿告訴記者,作為正在發展中的旅游村,下一步,村上將完善智慧化治理體系,建智慧停車場、數字化管理育苗棚,并通過數字技術深度挖掘,整合村內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秦商文化,開展文創產品、農副產品等資源創新宣傳及銷售。通過基礎設施升級、治理模式創新和產業融合,最終實現“治理有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現代化鄉村目標。
電商直播帶“活”農產品
4月6日上午,榆林市吳堡縣張家山鎮上辛莊村村民馬余余正在拍攝村里的風土人情,不停振動的手機提醒她,客戶又來訂單了。這個網名為“吳堡蘭花花”的農村婦女,不僅通過電商平臺讓農特產品變身“網紅爆款”,也帶動當地鄉村旅游人次的增長。
4月6日,馬余余(左)正在直播間賣村里的手工空心掛面。
“我是2018年開始接觸電商的,當時因為要管娃,而‘觸網’就是為既有個事做又不耽誤管娃。”馬余余告訴記者,她會做手工空心掛面,之前做的掛面銷 量 一般 。“ 觸網”后,她在老師的啟發下起了一個具有陜北特色的網名“吳堡蘭花花”。
“‘蘭花花’很陜北,但我代表不了陜北。我當時就在想,讓在吳堡的人都認識我,讓能刷到我短視頻的人都能看到吳堡,所以網名要一眼讓外地人記住吳堡。”這個樸素的命名背后,是一個農村婦女對地域品牌的初次覺醒。
馬余余有一條短視頻聚焦手工掛面制作:干凈的石窯廚房,盆里的面團在燈光下泛著銀光,面胚被她的巧手拉成絲線。不一會兒,面架上的掛面宛如懸掛的瀑布。有網友留言:“原來陜北不只有窯洞,還有精致的手藝。”這個收獲無數點贊的視頻,讓馬余余意識到,她賣的不只是掛面,更是黃土地上的生活美學。
拍攝短視頻,讓馬余余做的掛面和種植的青梨賣得快也賣得好。
“在直播間賣吳堡‘二寶’,比打工強多了,讓我感到快樂,也覺得生活更有奔頭。”嘗到電商甜頭的馬余余,越發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曾經的管娃婦女漸漸成了“云端代言人”。在她的帶動下,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觸網”,讓自家的土特產長出“翅膀”,帶回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青中村的“云端流量”到安吳村的“數字治理”,從馬余余的“電商突圍”到無數返鄉創客的“觸網”實踐,陜西鄉村的蝶變印證:數字技術早已超越工具范疇,成為激活鄉土價值的“金鑰匙”。
隨著陜西數字農業持續發展,2025年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將邁向200億元,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當5G信號穿透最后一道山梁,當電商直播連通每一處農舍,當數字治理覆蓋每一個村落,“云上村莊”的快樂密碼,終將轉化為產業興旺的“施工圖”、治理有效的“智慧網”、生活富裕的“實景畫”。(記者 張恒 文/圖)來源:陜西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