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通知,公布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經評審確定的51個典型案例中,河南省有3個案例入選。其中,濮陽市《聶氏麥稈畫:以“麥”為筆,變“稈”成畫,畫一幅幸福農民畫》榜上有名。這是繼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聶遠征,2024年被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婦聯7部門聯合評選為首批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這一國字頭稱號后的又一殊榮。
這份殊榮的背后,是聶氏家族跨越五百年的匠心接力,是多重工序淬煉的指尖絕技,更是“非遺+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聶氏麥稈畫,看看“小秸稈”何以撬動“大民生”。
百年匠心,代代守藝人
聶氏麥稈畫始于明宣德年間,河南清豐縣陽邵鄉聶家世代以麥稈為媒,傳承剪貼技藝,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聶遠征作為第五代傳人,深耕麥稈畫藝術40余年。他始終堅持“活態傳承”,自2003年起創辦工作室免費培訓學員,建立殘疾人培訓基地,累計培養傳承人50余名。如今,聶氏麥稈畫走出家族傳承,成為濮陽文化名片,更與洛陽唐三彩、開封汴繡、南陽玉雕并稱為“河南工藝四寶”。
化稈為藝,一草一世界
聶氏麥稈畫以“莛子麥”為原料,其秸稈柔韌細膩,經農業農村部認證為“十大優異種質資源”。制作需歷經多重工序:一是材之精。精選無斑麥稈,以硫黃熏蒸固色,中藥浸泡防蛀。二是工之巧。剖稈成片,熨燙碳化呈現“深糊、中糊、淺糊”層次,再以“撕、剪、刻、搶”塑形。三是藝之奇。獨創“毛毛刺”技法,將麥稈劈成發絲細條斜剪粘貼,仿若刺繡,令各類圖案栩栩如生。
非遺賦能,麥香潤民生
聶氏麥稈畫不僅是藝術,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一是經濟價值。通過試種高稈麥品種,帶動秸稈回收、手工藝加工全產業鏈,惠及千余名農戶。二是社會價值。聶氏麥稈畫致力于培育青少年傳承人,通過非遺進校園、公益培訓等方式,在多所中小學開設課程。同時,作品遠銷國外,成為中外文化交流載體。三是文化價值。通過麥田研學、藝術展覽,讓大眾體驗“秸稈變瑰寶”的智慧,傳遞“五谷豐登國昌盛”的農耕文化精神。
一麥一世界,一畫一乾坤
濮陽聶氏麥稈畫
正以包容與開放的姿態
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華章
讓我們共同期待
這生生不息的金色麥浪
在未來涌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來源:文化濮陽
編輯:徐芷杉
責編:劉向敏
審核:韓 波 孫 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