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邊飛的勤快,北邊其實飛得同樣很勤快,奈何飛行區(qū)域的限制,導致清晰度實在是欠佳,現(xiàn)在多數(shù)的關注焦點都集中在南邊的殲-36身上,北邊的幾乎都是連蒙帶猜,一開始AI增強后能看到腹部有明顯的股溝,現(xiàn)在更多的腹部圖曝光,很明顯那道AI增強導致的股溝消失不見。
現(xiàn)在更為清晰的圖片再度亮相,這已是超低空飛行的狀態(tài)了,看看和小高層之間的高度差,實在是過于搶眼,這高度已經(jīng)算是相當之低了,注意看前后起落架出現(xiàn),這更接近于降落的狀態(tài),羨慕嫉妒恨呀!南北兩地的群眾們都是無比幸福,能提前感受新機型掠過時的那種視覺沖擊感。
當然尾部鋸齒狀設計已經(jīng)沒有疑問,腹部由于光線的問題,那道“股溝”依然不能下明確的結論,但從目前各個角度出現(xiàn)的狀態(tài)而言,很顯然即使有也不會非常明顯,更大的可能性還是接近殲-20那樣的平坦腹部的設計,甚至包括發(fā)動機艙段都有些類似的設計,除了尾噴口不一樣。
現(xiàn)在球丟到了側彈艙一邊,昨日的圖片,有人根據(jù)進氣道外壁與機體緊湊程度做了一個初步的判斷,大致的意思綜合下來就是側彈艙很懸了,但是今日低空飛行圖來看,和之前側顏照中看到的一致,側壁不夠平滑,一條直線非常清晰。
另一張圖看,清晰度同樣欠佳,但是側壁依然不夠平滑,有些來看,側彈艙大概率存在,確實該機當初伴飛的是殲-16,結果身形要比殲-16略大一點(想想看殲-16的機體已經(jīng)足夠大了,六代機的尺寸得多震撼),這么大的機體,更為寬闊的腹部,雖說和殲-36相比差點意思,但和殲-20相比基本一致的寬度,因此側彈艙其實還是有戲份的,不過沒有高清圖片現(xiàn)身之前,也只能說是有戲份,話不能說得太滿,容易被打臉。
只能說借助目前有限的圖片來分析,北邊“六代機”具備安置側彈艙的可行性,并且隱約可見確實有側彈艙的縫隙出現(xiàn),看錯了的話,另說!
借用軍迷的話,環(huán)肥燕瘦,兩種體態(tài),全都喜歡,最好都能順利服役,但從目前南北“六代機”試飛的頻率和緊咬的程度來看,真不太好下結論,雖說目前多數(shù)人依然認為北面借助艦載機設計的豐富經(jīng)驗加持,更偏向艦載型,但是最新的側顏照來看,起落架的行程似乎不是很大,修長的身形似乎有點夠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