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棱鏡門爆發以后,關于美國竊聽歐洲政要的事情,幾乎就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而在很長時間里,因為歐美關系的“主仆關系”,歐盟一直在盡可能避免談及此事。然而這個情況,在最近發生了改變。為了惡心特朗普,歐盟真的是想盡辦法。到底是歐洲什么秘密,拜登能聽,特朗普就不能聽的?
根據英媒《金融時報》的說法,在下周,也就是4月20多號,歐洲準備安排4名歐盟委員會的成員,前往美國,就關稅問題和美國的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代表格里爾碰面。同時,也會參加華盛頓舉行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春季年會。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歐盟非常高調的表示,到時候會向安排的前往美國的4名委員會成員,發放一次性的手機和基礎款式的筆記本電腦。并會嚴格要求他們在邊檢站關閉手機,將手機放入特殊的“防窺保護套”,防止美國人借機偷窺手機內容或安裝軟件。
就像我們最開始提到的,這就是妥妥的來惡心特朗普的。“棱鏡門”已經有快12年了,而監聽也持續了12年之久,歐美雙方始終沒有對這件事情進行處理。難不成歐盟的機密和隱私,是拜登可以聽,特朗普就聽不得嗎?本質上來說,就是以象征性措施表達政治不滿,試圖通過輿論壓力迫使美國調整當前關稅問題的立場。
而且很重要一點是,歐盟這次過去和美國談關稅問題,必定會有一些底線設置和讓步空間。一次性手機,能不能防止美國監聽,這就是一個偽命題。美國的監聽手段早已超越傳統的情報滲透,形成多維度技術網絡。
一個是邊境審查權。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可強制檢查入境者的電子設備,甚至以“反恐”名義扣押批評特朗普政府的社交媒體記錄。2025年3月,一名法國科學家因手機存有批評特朗普的聊天記錄被遣返。還有一個,就是通信網絡監控。美國依托“五眼聯盟”和本土科技公司,可截獲國際通信數據。即使使用一次性手機,若通話通過美國基站或服務器傳輸,仍可能被監聽。
坦率的說,歐盟發放一次性手機,攻擊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這既是數字時代安全問題博弈的縮影,也是美歐傳統同盟走向解體的標志性事件。無論歐洲的“技術防御”能否奏效,其政治表態本身已足夠清晰: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邏輯下,昔日盟友正成為不得不防的“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