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殲10C總師、殲20副總師、殲36總師王海峰在央視《對話》欄目中談殲20的遺憾,他認為是殲20曾被推倒重來。
當時設計已完成,相關硬件指標也定下來了,軟件全部編寫完成,但在最后評估時得出了一個結論——太貴,部隊用不起,怎么辦,最后的結論是推倒重來,重新設計。
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是對的,這個決定的受益是幾十年,因此,這個遺憾不是遺憾的遺憾。
軍工產品,數量也是戰斗力,東西太好,研發費就高,時間還長,一定貴,因而訂單上不去,攤不薄研發費,會造成戰斗機價格虛高,同時也不能為企事業單位帶來收益,這種情況一旦形成閉環,產品將螺旋式下降。
向現實妥協,向技術妥協、向時間妥協,這是研究人員必須在這三者中做權衡,在這方面,F35就是個反面教材。
最初對F35的定價是很低的,A型才2800萬美元,B型也只有3500萬美元,C型3800萬美元,現在呢?這些型號比原來的預期價格至少翻了三番,其原因就是綜合了多國意愿、需求。
現在由于整合等多方面的原因,已在拖累F35,造成出動率低、維護費高,這導致美國采購F35從3100架降到1700架。
王總師并沒有談殲20的性能是否降低,但從后來軍民融合的過程來看,氮化鎵產品已深入民間,他們在氮化鎵的充電器、超高壓逆流器、大電流功放等方面有了大規模利用。
市場是價格粉碎機,同時,醫院用雷達照片,5G基站用它做射頻、新能源車用它的地方就更多了,這抬高氮化鎵研發平臺,促進了整體技術的發展,這么一來,成本降了,技術平臺高了,殲20的相關費用也降來了。
當然,這只是猜測,也只是降低成本的一個方面,比如3D技術的發展也有利于降低機體與發動機的成本。
殲20的價格到底是多少,沒人知道,個人認為,應該比F35A低,而且低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