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業評論/原創】
一向低調的滴滴,正在干一件大事!
上周,滴滴宣布將追加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聚焦“穩就業促消費”以及助力制造業“走出去”,通過發揮平臺企業責任,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作為率先發力的頭部互聯網公司,滴滴的動作顯得更接地氣些,直指對內的基層群體和全球化企業。
不難發現,這一舉措的核心邏輯在于,通過自身的“乘數效應”,將企業資源和社會需求深度融合,形成“穩就業—促消費—拓市場”的良性循環。
其實,這與滴滴本身的使命定位“不謀而合”。在其官網,是這樣來介紹這家公司的,“滴滴是全球卓越的移動出行平臺,為超過4.5億用戶提供多種出行方式和金融服務,并致力于智慧交通、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和開放。”
如此便不難理解,在外部環境面臨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滴滴的創新實踐,可能更帶來一系列正向結果。
01 對內,充當平臺經濟的壓艙石
滴滴不只是一家出行互聯網公司,說它是穩就業的主力軍,并不夸張。
先看一組數據,在我國目前的靈活人群中,外賣、網約車司機(含代駕)等人群數量龐大,外賣騎手超過1000萬,網約車人數則將近750萬。
在網約車這一新職業中,滴滴提供的直接就業崗位占了絕大多數。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有近600萬網約車司機通過滴滴獲得收入。
從近三年數據來看,2022 年至 2024 年,滴滴中國司機年度客單價分別為 24.1 元、25.0 元、24.3 元,即便最近幾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滴滴整體保證了司機的客單價的平穩。
簡單的經濟賬本背后,對很多家庭而言,意義重大。
而2025年追加的10億元“司機專項補貼”,恰好又將重點支持“出口重點區域”的新增司機群體,如浙江、廣東等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地區,幫助有可能因貿易摩擦導致就業波動的人群實現職業過渡。
這種“就業蓄水池”功能,不僅為個體提供靈活就業機會,更通過優化收入分配機制與權益保障,側面上也體現出平臺經濟的包容性與穩定性。
這還不止,滴滴10億補貼,帶動的是國家戰略層面的擴大內需。
之所以這樣講,在于其背后不只是簡單的城市出行服務,而是刺激消費。這一層面滴滴的10億元“乘客補貼”計劃瞄準了出行消費的“乘數效應”,換句話講,看似一筆幾十塊錢的車費,后面可以主推一大筆消費賬單。
不妨分析下里面的產業邏輯:
出行能帶動消費,往往在于城市中的各種消費場景,需要人與車進行聯動,它直接關聯餐飲、旅游、娛樂等衍生需求。例如,周杰倫上海演唱會期間,滴滴數據顯示,出行需求同比激增75.4%,夜間需求漲幅達100.4%,通過補貼刺激用戶出行頻率提升,不僅能穩定司機收入,更可帶動周邊消費活力,從而在產業鏈上讓更多的人獲益。
該策略與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高度契合,即平臺短期可通過價格杠桿快速激活市場,長期則有助于培育用戶的消費習慣,形成“出行—消費—再出行”的生態閉環。
久而久之,可以讓更多的司機有收入保障,助力國家穩住就業大盤,為擴大消費發揮互聯網平臺的經濟壓艙石作用。不過滴滴的助力戰略還不只是在國內,全球化市場,也是滴滴的目的所在。
02 對外,塑造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破局
的確,出海是近幾年中國企業不約而同的集體選擇。
這從近期一些互聯網大廠的財報中都能看出端倪,比如,新能源領域中的比亞迪海外營收占比約30%,營收入達899億,同比增長40%;長城汽車海外營收占比25%,寧德時代海外營收同樣占比超30%.......
雖然在關稅貿易壁壘風波下,全球化可能面臨不少新的挑戰,但這不能阻擋滴滴進軍國際化市場的步伐。
而說起滴滴的出海,鮮為人知,但它確定干出了成績。
目前,滴滴的典型海外市場巴西、墨西哥等用戶增長迅速(如巴西3300多個城鎮覆蓋、5000萬活躍用戶),通過滴滴的智能技術,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來自中國企業的極致出行服務。
4月初,滴滴還宣布近期將以“99 Food”的品牌,以重啟巴西外賣業務,通過協同巴西本地出行和支付等多元化服務,持續提升用戶“一站式“體驗,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
實際上,這些表面背后,是滴滴多年前就謀劃布局全球化的結果。
2018年時,滴滴就通過收購出行平臺99進入巴西市場,為當地用戶提供出行、金融和配送服務。如今經過7年的發展,滴滴目前在巴西擁有5000萬活躍用戶。目前滴滴在巴西擁有約70萬活躍騎手,主要提供配送和出行服務,覆蓋了巴西3300多個大小城鎮;除了外賣,兩輪出行服務的訂單量也在近三年內突破了10億。
至于墨西哥,當大多數中國企業開始選擇將其作為北美供應鏈大本營時,作為墨西哥唯一提供出行、外賣和金融服務的平臺,滴滴早已在當地服務大約1600萬月活躍用戶,擁有50萬活躍騎手,并與9萬家本地餐廳達成了合作。
更重要的還不只是這些傳統業務,時下熱火朝天的新能源項目,滴滴表現得更“激進”。滴滴的新能源國際化戰略,實際上正成為推動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重要支點。而這個舉措非常有示范價值。
根據規劃,2030年前滴滴將在墨西哥市場引入10萬輛國產電動車,并依托巴西“99出行”平臺建設1萬個國產公共充電樁。
其深層意義在于,通過出行服務的本地化運營,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全球化滲透。例如,墨西哥市場的電動車引入計劃,不僅為比亞迪、蔚來等國產車企開辟新銷路,更通過滴滴的運營數據反饋,幫助車企優化產品設計以適應海外市場需求;而充電樁建設則直接拉動寧德時代、特來電等配套企業的技術輸出,形成“車—樁—網”協同出海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滴滴的國際化并非單一業務擴張,而是“鏈主型出海”——以平臺為樞紐,整合整車制造、能源基建、數字支付等上下游資源,構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海外生態圈。
按照預測,2024年滴滴國際業務訂單量達36.13億單,同比增長35.8%,這一數據印證了其作為“出海鏈主”的帶動力,因為它能連接的用戶會變得更多。
為此,滴滴在巴西發起“可持續出行聯盟”,計劃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提升至10%,這一目標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技術標準與運營經驗的系統輸出。例如,充電樁建設需適配當地電網條件、用戶習慣,中國企業在參與過程中積累的解決方案,可為其他新興市場提供參考模板。
這種“技術+服務”的雙重輸出,不僅助力海外市場基建升級,也為中國新能源產業贏得國際話語權。加上滴滴之前重啟的巴西外賣業務、拓展配送服務的舉措,又將進一步拓寬了平臺經濟的海外應用場景。
種種跡象表明,滴滴公司的出行生態的延展性為國內消費模式輸出提供了試驗場,未來或可探索跨境消費聯動的新模式。
03 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滴滴內外組合拳的內生邏輯是,這家互聯網公司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深化應用為驅動,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快速涌現為重要特性的。滴滴的業務形態和底層技術邏輯,與其并非大相徑庭,而是“異曲同工”。
在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的前十年,滴滴抓住機遇,通過挖掘傳統出行市場的需求,構建了第一批網絡叫車的商業新模式。
到后來,滴滴不斷優化業務布局,在為國家社會承載就業的同時,把數據、服務、場景等融為一體,具體體現為“技術驅動+生態協同”。
具體來看,一方面,滴滴加大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投入;另一方面,滴滴積極參與政策對話,推動行業標準與監管框架的完善,在為民營企業創造更穩定的營商環境中提供建議意見。
而談及民營企業,自然離不開創新和責任2個關鍵詞。
在創新方面,上述所講的出海或者技術戰略等都佐證了滴滴作為新質生產力企業的價值觀導向;至于在民營企業行動力上,便是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
目前滴滴的20億元專項資金中,既有對司機群體的直接經濟支持,也有通過消費補貼間接穩定民生、提振信心的考量。這種“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模式,為其他平臺企業提供了參考。
例如京東、盒馬等推出的“出口轉內銷”計劃,同樣是通過平臺資源整合助力產業鏈轉型。值得強調的是,民營企業的靈活性與創新性,使其在應對外部沖擊時能夠快速調整策略。20億元投入計劃,其價值不僅在于資金規模,更在于主動把企業優勢和價值與國家發展需求深度綁定。
對內,滴滴發揮著網約車司機們穩就業連接消費的“蓄水池”功能;對外,滴滴為中國企業塑造新的破局思路,協同新能源產業鏈的協同出海推動了中國制造的全球布局。
滴滴的生動實踐證明了商業創新并非盲目和單一,而是演進為支撐宏觀經濟韌性、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力量。
如今,滴滴既會做好網約車的基本盤業務,也會在未來AI智能駕駛和低碳綠色出行乃至全球化縱深發展中,在貿易戰中挺身而出,充當民營經濟的活力與擔當,這家平臺公司,或許能收獲也值得更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