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科普創作評論】2023年度中文長篇科幻小說創作綜述

0
分享至

一、年度概況與主要作品

本文主要觀察對象為2023年出版的8萬字以上的中文科幻小說。2023年,中文長篇科幻小說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保持較高創作水準,涌現出不少佳作,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根據中文科幻數據庫(CSFDB)的統計數據,從數量上來看,全年出版中文長篇科幻小說共計100余部,大致與2022年持平。

從創作內容上看,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元宇宙”題材的熱度不減,并出現質量相當不錯的作品,呈現出本土化創作特色;二是人工智能題材成為新的增長點,近年來少有的重磅作品;三是越來越多的作品聚焦我國前沿科技發展,展示出文化自信;四是出現跨媒介寫作,作品影視化風格逐漸突顯;五是哲理性思考成分增加,讓作品更具深度。

作者分布上,既有成熟作家,又有新人作者:江波、蕭星寒、劉洋等知名作者均有新作發表,汪小海、王瑩、文禾谷等新秀也展示出創作潛力。中文原創科幻小說的出版渠道多元,除了國內的出版社,一些國外的出版社也關注中文科幻作品,比如新加坡南洋出版社推出了寒山的《曜變天幕》。

年度主要作品有劉洋的《井中之城》(人民文學出版社①)、嚴曦的《造神年代》(四川大學出版社)、江波的《天帆》(人民文學出版社)、蕭星寒的《逐日:空間太陽能電站檔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吟光的《港漂記憶拼圖》(作家出版社)、譚鋼的《伯勞與荊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魯般的《班的貓》(重慶出版社)、阿缺的《愛、時光和大怪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等。這些作品綜合體現出2023年度長篇科幻小說的發展特點。其中,劉洋的《井中之城》和嚴曦的《造神年代》是不容錯過的年度重磅作品,在不同題材上代表著近年來的高水準創作,將在后文進行更為詳細的論述。

二、“元宇宙”題材熱度不減,呈現本土化特色

在經歷2021年、2022年的熱鬧后,“元宇宙”這一概念仍受到資本的關注,在長篇科幻小說領域,依然保持著一定熱度。盡管已出版的“元宇宙”相關作品,從技術設想和內容框架上尚未超越經典賽博朋克所達到的高度,但是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這一題材呈現出本土化特色。2023年,關于虛擬世界的描寫,更多地跟現實世界形成參照,并出現劉洋的《井中之城》、碳基處理器的《世界簇漫游指南》(中譯出版社)等多部作品。其中,劉洋的《井中之城》帶來很大驚喜。

《井中之城》是《火星孤兒》(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的續作,采用“科幻+推理”的寫作手法,以現實中國城市為想象空間,以物理學理論為想象框架,關注現實社會問題,引領讀者進入未來奇妙世界。在井式結構的城市中,普通快遞員張亮的一場奇遇,揭開未來之城的多重隱秘。小說有宏大的空間構想,第一層空間是元宇宙,也是快遞員張亮生活的城邦,用現實主義的筆法勾勒出城邦的歷史與現狀。這個城邦從上古時代、魔神時代、阱化時代發展到孤島時代,與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某種對應關系。第二層空間是現實世界。由于外星人入侵,現實人類世界已經崩潰,人類將意識上載到網絡中。人類肉身已經被解構,取而代之的是機器身體;元宇宙中的人類意識可以與機器身體結合。第三層空間是宇宙。宇宙中的二維生物占領地球,促使人類進行意識上載,元宇宙出現。《井中之城》的核心設定是人類將意識上載到電子之中,任何元素都可以單獨形成一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是一個完整的元宇宙。“井中之城”是建筑在原子上的袖珍城市,城中的一切受到物理規律的限制,同時城中的許多元素與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產生對應關系。比如,電子在特定能級軌道之間躍遷,而金錢是電子躍遷的能量——這與人類在不同階級之間躍遷所憑借的物品極其相似。小說在敘事技巧上,開篇陸續制造懸念,拋出科幻設定,例如張亮所在的城市建設在類似于井的地方;城市天空存在無法突破的無形界限;城市地下管道中的子彈會反彈;主人公每到零時就會被自動傳送到家;闖過三關骰子游戲就能登上“升仙臺”離開井中之城。這些科幻設定在謎底揭開時,成為被解釋的謎題,作者用物理學知識詳細解釋小說前半部分提出的設定,讓讀者產生醍醐灌頂的閱讀快感。作為一部元宇宙題材的作品,小說也關注到元宇宙失控帶來的挑戰,比如以張亮為代表的“魔神”[1](來自真實世界的人類)在自己設計的元宇宙中,淪為社會底層邊緣人士,生活備受壓迫。

中文在線2021到2022年主辦的“首屆全球元宇宙征文大賽”旨在以優質科幻IP加速元宇宙內容世界的繁榮,截至2024年8月,獲獎作品已有多部出版。其中,碳基處理器的《世界簇漫游指南》講述在未來世界虛擬現實技術成熟,人可以借助機器,讓意識穿梭于形態各異的虛擬世界,這種技術被稱為“世界簇”。《卞和與玉》《賽博遺產》《死者長鳴》《鐵鏡面孔》這幾部作品將由四川大學出版社于2024年推出,留待下一年度再具體分析。

三、人工智能敘事出現重磅作品

2022年底,ChatGPT發布,并迅速在社交媒體走紅,吸引大量用戶注冊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以這樣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進入到大眾視野,并引起諸多討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人工智能是經典科幻題材,2023年,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科幻作品有嚴曦的《造神年代》、何明瀚的《恒星異客2:人工智能危機》(知識出版社)等。其中,嚴曦的《造神年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引人關注。

作為國內近年來少有的、描寫人工智能的重磅級長篇科幻作品,《造神年代》聚焦于技術奇點到來的那一刻,以邏輯嚴密、細節扎實的技術構想,給出人工智能覺醒的技術演化路線,并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小說將故事設定在近未來,描繪了兩大超級人工智能“萬國寶”和“古歌”的自我意識“覺醒”過程以及彼此之間的博弈。“萬國寶”是阿理集團上線的一款人工智能翻譯軟件,它原本是服務于阿理集團的國際網購平臺,讓全世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可以無障礙溝通。小說中,在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下,“萬國寶”是作為“古歌”的人工智能翻譯軟件的替代方案而產生的。按照人工智能的發展邏輯,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再到超級人工智能,遵循著進化論的演化路徑。在以往的科幻小說中,絕大多數描述的是“技術奇點”到來之后發生的故事。《造神年代》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聚焦于“奇點”是如何到來,花費大量筆墨來解釋超級人工智能是如何進化而成的,將技術原理抽絲剝繭般娓娓道來,很有真實感。小說用長達兩章的篇幅,特意安排設計師或曰“造神者”圖海川用演講的方式,詳細講述其設計過程,甚至讓人覺得順著小說的思路去推進,真的有可能出現“萬國寶”這樣的超級人工智能。新生的“萬國寶”從“混沌”狀態到逐漸“開竅”,伴隨的是對三個問題的回答,這三個問題分別是“你是誰”[2]462,“你想要什么”[2]467和“為什么”[2]505。與人工智能的“超人”能力相比,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是更為值得關注的議題。一旦人工智能擁有對自身系統的反思能力,就有可能改進自身系統,創造新規則。語言作為中介,使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識得以可能。“萬國寶”作為翻譯軟件,從人類的語言中直接獲取養分,理解并模擬人類的思維方式,學習用隱喻來表達抽象概念,這讓自我意識的產生成為可能。它對三個問題的回答,像是新生兒從“混沌”狀態逐漸學會表達一切,并進行反思,進而“開竅”,完成了迭代升級。這或許就是人工智能的生存演化路徑。

近年來,研發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有趕超人類的趨勢,換言之,人類正處于歷史的轉折點上。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自主,人類對它的監控和干預將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工智能一旦擁有自我意識,對于人類而言便會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它有可能像“萬國寶”那樣,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義無反顧地做它喜歡的事情,即使這可能危及人類也在所不惜。更值得人類關注的是,一旦人工智能擁有擬人化的情感、欲望和價值,可能更為危險,帶來更多的沖突,如同人類的欲望與價值觀產生沖突。奇點降臨之后,人類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新變?迎接我們的是烏托邦還是惡托邦?這些問題都值得繼續思考。

四、聚焦前沿科技,展示文化自信

科幻的發展與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平高度相關。2023年10月18日至22日,以“共生紀元”為主題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舉行。中國科幻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與中國科技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正如《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媒體撰文所言:“強盛的國家才能托舉起強大的科幻產業。”[3]近年來,長篇科幻小說越來越關注聚焦前沿科技發展,展望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未來,展示出強大的文化自信。2023年的突出代表是江波的《天帆》和蕭星寒的《逐日:空間太陽能電站檔案》。

江波的《天帆》選擇太空題材,想象在不遠的未來,中國在太空中建成巨型太空電站工程“天帆一號”[4],引來外星飛船降臨,中國人與外星人相遇,進而尋找宇宙的“終極答案”。基于當下航天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小說大膽展開科技推想,“天帆一號”攜帶著一個能夠探索宇宙奧秘的裝置“量子邊界望遠鏡”,探測到遙遠宇宙中的引力波,這代表著前沿科技的發展,人類在探索宇宙終結真理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小說的創作受到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與羅摩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的啟發,解答“人類為什么沒有見過外星人”這一問題。作者認為,類似“天帆一號”這樣的行星級工程,是觸發星際交流的契機;作為行星級文明標志的大型工程,“天帆一號”把外星人引來的構思,正是小說的精彩之處。《天帆》刻畫技術細節,構建四種技術奇觀,分別是太空電站(包括地面接收站)、外星超級飛船與人類太空母艦、外星飛船內部的“數字溶洞”及“萬神殿”。空間太陽能電站由“發”“送”“收”三部分組成,即太陽能發電裝置、能量轉換和發射裝置、地面接收和轉換裝置。“天帆一號”的太空電站和設置在赤道的地面接收站是宏大工程,塑造出技術的崇高感。關于外星飛船的想象,重點在于描述外星飛船形態,致敬阿瑟·克拉克的“羅摩飛船”。小說在中美競爭和綠色能源的背景下展開,“天帆一號”的建成使用,重塑全球經濟地圖,也讓中美關系面臨考驗。當未知的外星飛船出現在地球軌道上時,人類面臨著巨大挑戰,全球范圍的反應極為復雜,不同情緒與策略相互交織,國際動態波譎云詭。面對外星文明,社會各界反應各異:沉著應對有之,制造恐慌有之,好奇瘋狂有之。在全球危急時刻,江曉宇和他的同事們挺身而出,站在與外星文明接觸的前線,他們的勇氣、擔當、智慧與犧牲精神,體現出中國氣派和民族精神。作為太空神秘主義作品,《天帆》在展示外星文明的神秘與強大時,也讓人類反思自身的渺小;在感受外星文明帶來的震撼與敬畏時,也不放棄人類對宇宙和未來的樂觀追求。

蕭星寒的《逐日:空間太陽能電站檔案》圍繞中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生動講述我國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為祖國能源安全與未來發展而殫精竭慮的動人故事,將中國空間太陽能電站前沿科技與中國的大國擔當有機融合在一起[5]。空間太陽能電站被認為是新一代綠色能源解決方案,當下,世界航天強國都在積極布局空間發電站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我國提出兩個有代表性的空間電站方案,并建設兩個相關的實驗基地,即重慶璧山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逐日工程”地面演示驗證系統。《逐日:空間太陽能電站檔案》就是以重慶和西安這兩個團隊及其工作為原型創作的。在現實中剛剛啟動的研究,在小說中已經成為實現的現實。小說的上半部分,2028年,重慶和西安這兩個走不同技術路線的團隊競標,爭奪代表中國競逐空間太陽能電站國際標準的資格。在兩個團隊激烈競爭的過程中,老一輩科學家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將祖國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關心并支持年輕一代科學家的成長;而青年科學家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感召,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挑大梁、擔重任、當主角,順利完成祖國賦予他們的任務與使命。在小說的下半部分,2049年,中國援建非洲,為世界做出能源方面的貢獻。在小說上半部分還是青年科學家的夏涵已經成長為中流砥柱,作為總設計師被派往非洲博茨瓦納共和國,負責“逐日工程-馬卡迪卡迪項目”的實施。小說中,“馬卡迪卡迪號”是中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第一個海外項目,對于解決該國家的能源問題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通過與非洲國家的合作,中國得到更多國際認可和尊重,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在國際社會樹立積極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敘事技巧上,小說兩個部分分別加入諜戰和戰亂因素,通過“科幻+諜戰”“科幻+戰亂”的寫法,將科幻元素與通俗文學元素相結合,讓故事更為曲折復雜,對于讀者而言,充滿懸念與吸引力。

從世界發展進程來看,科幻的“黃金時代”往往也是科技飛速進步的時期。中國科幻的崛起,某種程度也是中國邁入新時代,尤其是科學研究進入碩果期的生動寫照。科技發展為科幻提供肥沃土壤,反過來,科幻作品中的有些設想已經成為現實,有些正在扎實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長篇科幻小說展現實力強大、文化自信的大國形象。

五、跨媒介寫作與影視化風格

在“科幻產業”的大旗下,長篇科幻小說正在將目光投向文字文本之外,試圖在影視、漫畫、劇作、劇本殺等跨媒介領域進行創作,探索新的創作模式。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出版的作品本身是跨媒介敘事,比如吟光的《港漂記憶拼圖》;另一方面是科幻小說具備被改編為影視劇的風格,比如王元的《外星人與贊美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分形橙子的《地球眾神:亡者歸來》(深圳出版社)等。

吟光的《港漂記憶拼圖》以香港的文化想象和“港漂”的記憶為基底,將科幻與昆曲相結合,嘗試融合音視頻、紙質圖書、劇本殺等不同媒介,進行交互式、跨媒介、沉浸式的創作實驗探索。作品致力于文體和敘事方式上的先鋒探索,采用“分布式敘事”[6]的新型敘事策略,在作品開頭提供三個不同的二維碼,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引導讀者通往文字之外的世界。篇首曲是可以通過掃碼聆聽的音頻——音樂唱誦《挖心術》,內容是對部分章節濃縮的多人藝術朗誦與即興演唱,供讀者在閱讀之前建立觀感。序幕是通過掃碼觀看的視頻——跨媒介劇場《未境之像》,由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媒介與交互研究所打造,劇情是對小說的補充或衍生,采用新媒體展演、音畫交互、空間敘事、影像裝置、全景視頻等多種形式,為讀者提供視覺刺激,延展想象力。聲音景觀是可以掃碼聆聽的音頻——昆曲作品《荒·生》,由昆曲表演藝術家施夏明、作曲家周天歌、作家吟光共同創作,陪伴讀者在閱讀中走向機械生命、自然山水與游吟詩人交融的后人類世。正文部分是小說文本《港漂記憶拼圖》,從科幻的角度來闡述港漂群體的情感模式與生存狀態,前7章由五個視點人物出發,加入科幻設定,不斷進行解構和反轉;第八章模仿昆劇說書人的判詞;第九章模擬人物進入劇本殺,翻轉視角重看故事,提供多重視角來理解作品。篇尾曲部分是二維碼鏈接的音頻——音樂札記《救贖》,既概述劇情因果也有抒情囈語,供讀者在閱讀完成后回味。二維碼打開的數字空間與紙質圖書構成的文本空間形成特殊的對話關系,既能夠通向未來的科幻空間,也連接著悠遠的歷史遺存,比如帶領讀者進入昆曲的藝術世界。正文部分在敘事方式上,采用多人第一人稱視角敘事,帶領讀者從不同視角、不同立場去觀察和思考世界,體驗到不同視角之間的交互。這種創作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讓多種媒介真正融合起來,讓多媒體參與小說的文本敘事,承擔敘事功能,并保持敘事風格的總體性。

王元的《外星人與贊美詩》將科幻設定融入荒誕喜劇的外殼,講述人類與外星人的接觸,頗有些喜劇科幻片《瘋狂的外星人》的味道。大學教師孫旭遭受打擊,在投河時被外星人救起,外星人與孫旭探討詩歌的最后的表現形式。因為外星人的緣故,詩歌受到人們的推崇,孫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享受到流量的紅利,并從講師破格提拔為教授,詩集也迅速出版,成為暢銷書。孰料事情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地球管理者認為外星人帶來危機,地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作品充滿黑色幽默,沖突與荒誕貫穿整個故事,一地雞毛的現實生活與地球文明的盡頭并置,其中對詩歌的探討讓作品又多了一重思考。

分形橙子的《地球眾神:亡者歸來》,以科幻神話的形式虛構了眾神時代與人類文明的對峙,很容易讓讀者聯想起美劇《美國眾神》(AmericanGods),或者是《光明王》(LordofLight)、《科魔大戰》(Changeling)等類型的作品。在小說設定中,遠古眾神都是真切存在的,眾神之戰一直延續到現在。莫特作為遠古神靈之一,找到改寫歷史的方法,將古希臘、北歐等神話及《圣經》大洪水時代的眾神復活,試圖摧毀人類文明,重返眾神時代。人類文明的守護者肖恩、沈曉琪等與復活的神靈展開異常艱辛的斗爭,阻止人類文明的隕落。可惜的是,小說的筆墨分配不勻,核心人物守護者肖恩、沈曉琪展開并不充分;在結尾處,守護者與歸來眾神之間的戰斗戛然而止,這或許與小說的框架結構有關,作者可能會在續作中再作交代。

科幻產業的發展給科幻小說的創作帶來機遇與挑戰,讓科幻小說的創作生態更為豐富多元,在賦予創作靈感的同時,也可能形成隱形的桎梏——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或許會不斷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如何賦予這類跨媒介科幻作品以新意,讓作品具有“出圈”的可能性,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六、哲理性思考增加作品深度

科幻是適合進行思想實驗的文學載體。用科幻進行哲理性思考,這對作者有相當高的要求。2023年的部分作品正在嘗試對“情感”“命運”“人類中心主義”等概念進行反思,比如譚鋼的《伯勞與荊棘》、魯般的《班的貓》、阿缺的《愛、時光和大怪獸》等,作品思想深度有所增加。

譚鋼的《伯勞與荊棘》從時空穿越角度展開對“命運”的闡述,人物的情感構成敘事的動力。小說采用“懸疑+科幻”的寫作手法,講述時間穿越的故事,讓讀者跟隨兩個主要人物“伯勞”與“荊棘”,逐步接近事件的真相,揭開各方勢力的神秘面紗。以“鳥巢”為名的殺手組織,由“烏鴉”“云雀”“伯勞”“雨燕”四個殺手組成。他們成為殺手的目的各不相同,對人性也有著不同的見解,“云雀窺探他人的命運,雨燕修改他人的命運”[7],伯勞將自己偽裝成命運,而烏鴉則成了命運本身。這四個人的命運與來自未來的生化改造人愛琳·索菲亞聯系到一起。“鳥巢”殺手的名字與人物的性格貼切,比如伯勞性格剛烈,勇猛好斗;愛琳·索菲亞則如“荊棘”一般,迷人而多刺,象征著命運的折磨。天才物理學家李青門發明時間機器,但時間機器有可能毀滅人類世界。“鳥巢”的首領“烏鴉”,與時間機器發明者李青門之間存在糾葛,要對控制時間機器的日本山友財團和李青門下手。李青門通過時間機器將自己傳送到未來,作為時空穿越過程中兩個對等的生命體,愛琳·索菲亞被傳送回過去。小說采用雙線結構,現在與未來兩條時間線并行,中間穿插交代背景。小說人物數量眾多,關系網錯綜復雜,烏鴉對李青門的恨,伯勞對女兒以及轉移到愛琳·索菲亞身上的愛,愛琳·索菲亞經歷過的背叛和對伯勞的依賴等,還有日本極道組織、俄羅斯各官方部門等多方力量之間的關系,均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體現出作者嫻熟的寫作技巧和較強的邏輯組織能力。小說對量子對稱破缺、核威懾、多元宇宙、最小作用量原理、諾特定理等物理術語和理論也進行了精彩闡釋。時間穿越和時間機器是經久不衰的科幻題材,小說對外祖母悖論給出一種解決方案:破壞量子對稱,形成對稱破缺,通過制造出極小誤差改變歷史走向。巧合的是,殺手“云雀”就是未來人愛琳·索菲亞的祖母,她為了潛藏人類心靈深處的故事,希望通過了解不同角色的過往來理解人性,成為一名母親。小說對“命運”的探討,也賦予作品以哲理,命運的無常與必然,如同糾纏的量子粒子。

魯般的《班的貓》讓讀者對“人類中心主義”產生反思。小說的標題是“貓”,但貓不是主角,而是像一根線一樣貫穿始終。在一個名為“班”的小鎮上,生活著一只名為“班”的貓,在這里主人公魯反思自己與父親的關系,并最終達成親情的和解。阿缺的《愛、時光和大怪獸》由四個故事組成,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重新面對童年與成長,其中篇幅最長的《最后的怪獸》與《班的貓》同樣處理的是父子感情的問題。“最后的怪獸”既是指主角鄧弘興的父親在基因科技作用下變成的最后一只怪獸“利維坦”,也指向人性深處的怪獸。

科幻作品不僅關乎科技與未來,也要引起讀者的哲理性思考。尤其是在“情感轉向”的背景下,如何處理“情感”“命運”“人類中心主義”等哲理性問題,是對作者理論儲備量、情感敏銳度、整體性視野等多角度考驗。作者若能真誠地面對自己,真誠地面對讀者,便可以賦予科幻作品獨特的哲理力量。

七、結語

綜上所述,2023年中文長篇科幻小說可能正處于重要節點,在總體數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質量正在穩步提升,出現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隨著中國科技的迅速發展,時代環境充滿科技感,大眾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對科幻小說的創作提出更高要求。在關注科幻作品內容、思想性的同時,科幻作品的創作手法也不斷創新。與此同時,也要警惕低水平的重復,拒絕俗套的模式,努力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文藝道路。

通信作者:

彭超,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文體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科幻文學。

① 本文中,如無特別注明,所涉出版物均為2023 年版。

參考文獻

[1] 劉洋. 井中之城[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

[2] 嚴曦. 造神年代[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3.

[3] 郭帆. 以豐富細節夯實藝術想象[N]. 人民日報,2023-01-31(20).

[4] 江波. 天帆[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

[5] 蕭星寒. 逐日:空間太陽能電站檔案[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

[6] 吟光. 港漂記憶拼圖[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23.

[7] 譚鋼. 伯勞與荊棘[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

本文轉自《科普創作評論》2024年第3期


《科普創作評論》期刊征稿信息




【征稿】《科普創作評論》2025年重點專題征稿啟事

【征稿】《科普創作評論》封面長期征稿啟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incentive-icons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我國科普創作與研究的交流平臺
2437文章數 175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阳信县| 锦州市| 基隆市| 盈江县| 紫金县| 紫阳县| 辽阳县| 临海市| 米脂县| 积石山| 大洼县| 吕梁市| 灵宝市| 开江县| 浪卡子县| 高邮市| 封丘县| 溆浦县| 天镇县| 彭泽县| 临桂县| 德保县| 楚雄市| 武功县| 综艺| 涞源县| 杭锦后旗| 宿迁市| 汽车| 营山县| 长寿区| 钦州市| 桃江县| 永定县| 林甸县| 肃宁县| 石景山区| 乌拉特中旗| 新密市|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