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萍醫生和患者沈大友吃面 本組圖片由受訪者供圖
通訊員 郭蕾
2025年4月12日傍晚,重慶市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花溪醫院)附近的一家小面館里,兩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面氤氳著暖意。該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林芳萍和她的“老病號”——73歲的沈大友老人相對而坐。
“林醫生,您是我的救命恩人,這面比藥還暖心!”老人動情地說。
“您得活到100歲,到時候我還請您吃面!”林芳萍醫生笑著回應。
這段跨越十三年的醫患情,要從2013年那個時刻說起。
患者:“當時癱在床上,我以為自己完了。”
2013年初春,家住潼南區新勝鎮的沈大友在巴南區打工期間突發疾病,被送到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花溪醫院)時,有口角歪斜、失語、右側肢體完全癱瘓癥狀。經診斷,確診為腦梗死,這讓沈大友及家屬遭遇沉重的打擊。“家里經濟狀況本來就不好,一生病,感覺天都塌了。”回憶當初,老人仍心有余悸。
接診的林芳萍醫生默默地傾聽家屬傾訴,她為沈大友量身定制了“藥物+針灸+康復訓練”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在康復醫學科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下,一個多月后,這位臥病在床的老人,竟奇跡般地站了起來,不僅肢體功能恢復了,言語功能也恢復了。
“我記得當時患者的康復情況良好,我和同事們都十分開心。”林芳萍醫生說。出院時,沈大友緊緊握住她的手:“感謝林醫生,您給了我第二條命!”
醫生:“既要精準有效,又要節省費用。”
這場治愈開啟了沈大友對林醫生堅定不移的信任。十三年來,每當身體不適,這位倔強的老人總會在凌晨三點打著手電出發,徒步一小時到鄉鎮車站,再換乘三趟公交,輾轉五小時來到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花溪醫院)。“別人我不信,就信林醫生。”老人堅定地說。
這些年來,沈大友先后因甲亢、高血壓等疾病入院,每次治療林芳萍都反復斟酌:“既要精準有效,又要節省費用。”
2024年,沈大友因為家里的經濟問題,時常感到焦慮,情緒失落。林芳萍得知后,經常打電話開導老人,反復叮囑他一定要做好腦梗死的二級預防,控制好情緒。
十三年來,林芳萍的叮囑沈大友句句牢記,再未發生過腦梗死。如今老人精神矍鑠,還推薦十幾位鄉親找林醫生看病。
從業二十載,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花溪醫院)康復醫學科林芳萍醫生的診室里掛滿錦旗,但最珍貴的“禮物”是患者的笑容。她常說:“堅持人民至上、敬佑生命,是醫者的初心。把患者當家人時時關懷,是我們醫院的共識。”夕陽西下,面館里的交談接近尾聲。沈大友不日即將出院歸家,而林芳萍的診室前又將排起長隊。這碗普通的面,盛著十三年的醫患深情,更盛著一位醫者不變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