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念寒不吐不快,因為確實積累很久了,那就是關于車評人被車企廠家充值一事,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過于“二環十三郎”——陳震。
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估計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充值”、“恰飯”、“廠家走狗”這些標簽,好像他不客觀、不獨立,說的車評沒法信。
我在車友群就看到很多車友老是拿陳震說事,還有天天在網上噴他的人,說他被廠家“充值”了,恰爛飯,沒節操,簡直就是汽車界的“敗類”。
但說實話,我覺得吧,這事兒有點被妖魔化過頭了。被廠家塞點“口糧”,或者說白了,拿點贊助費、合作費,就真那么丟人現眼,罪大惡極嗎?
咱們先得搞明白一件事,做車評,尤其是像陳震他們那種,視頻拍得跟電影似的,又是航拍又是多機位,還得全國各地跑,甚至出國去試駕,這得花多少錢?團隊要吃飯吧?設備要折舊吧?油錢、路費、場地費、保險費,哪樣不要真金白銀?
要求人家完全用愛發電,憑著一腔熱血自己掏錢做內容給大家看?這不現實,對吧?誰家也不是開銀行的。你讓一個媒體公司或者內容創作團隊長期虧本運營,可能嗎?
最后的結果要么是內容質量下降,要么就是直接關門大吉,用陳震的經典口頭禪,這你受得了嗎?
所以,廠家給錢支持,或者說進行商業合作,這在汽車媒體行業,甚至在整個內容創作領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模式了。
國內亦是如此,國外那些頂流的汽車博主,哪個背后沒有廠商的支持?
說白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模式,是行業運轉的基礎之一。你不能一邊享受著人家耗費巨資做出來的高質量內容,一邊又要求人家“冰清玉潔”,不食人間煙火,一分錢贊助都不能拿。
關鍵問題不在于“充”沒“充”,不在于拿沒拿廠家的錢,而在于拿了錢之后,你還說不說人話,干不干人事兒!
如果收了錢就昧著良心瞎吹,把一輛明明問題不少的車吹成完美無缺的神車,把坨屎硬說成巧克力,那才叫真正的沒底線,活該被唾沫星子淹死。這種行為,念寒我也瞧不起。
但如果人家只是接受了廠家的合作邀請,去試駕、去體驗,然后在評測中,客觀數據(比如加速、剎車、空間尺寸、配置列表)準確無誤,只是在一些主觀感受,比如“我覺得這個設計很棒”、“我認為操控感很好”這些方面,帶了點“感情色彩”,或者說得委婉一些,這事兒就復雜了。
咱們得承認,任何評測,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絕對客觀,尤其是涉及到駕駛感受、設計美學、乘坐舒適性這些方面,主觀因素占比很大。即使是同一個評測者,今天心情好和明天心情差,對同一輛車的評價都可能不一樣。
回到陳震身上。以他目前的影響力,廠家能放過這個香餑餑?主動送上門的合作肯定少不了。但是,這就能完全否定他所有評測內容的價值嗎?我看未必。
陳震能在車評這個競爭激烈的圈子里混這么久,還能保持這么高的熱度,說明他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內容肯定提供了某些價值,不全是瞎掰。否則,觀眾也不是傻子,早就用腳投票,把他淘汰了。
真把他當傻子,覺得他說啥觀眾就信啥?那也太小看咱們這些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司機和精明的消費者了。大家看車評,心里大多都有桿秤,知道哪些是干貨,哪些可能是“水分”。
說到底,念寒我覺得,咱們看車評,也得帶點腦子,學會獨立思考和交叉驗證。別指望找到一個“絕對純凈”、“毫無商業瓜葛”的圣人評測者,那不現實。
多看幾家,這家說好的地方,看看那家怎么說;那家說不好的地方,再找找其他評測印證一下。
陳震說這車加速猛,你去看看別的媒體測出來的數據是不是也差不多?他說這車內飾豪華,你看看實拍圖和視頻,是不是符合你的審美?
別一看到“充值”兩個字就立刻上頭,情緒激動地開噴,把所有評測內容一棍子打死。廠家給錢是這個行業的常態,關鍵在于“吃相”好不好看,內容有沒有保留基本的客觀和真實。
所以啊,別老揪著“充值”這事兒不放,把陳震他們描繪得跟十惡不赦似的。這行當水深著呢,廠家和媒體之間本身就是一種互相需要的關系。
與其天天在網上罵這個“充值”了,那個“恰飯”了,不如多花點時間學習汽車知識,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和判斷力,那才叫真本事。看懂了,想明白了,自然就不會那么容易被帶節奏了,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