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半,把孩子蹬掉的被子重新掖好,我踮著腳尖摸黑走出臥室。
客廳的加濕器還在嗡鳴,隨手抓起茶幾上半塊冷掉的桃酥,突然被這種熟練的“偷吃”動作刺痛——什么時候開始,我連正大光明吃東西的自由都沒有了?
上周和大學室友視頻,她正在準備心理咨詢師考試。屏幕里攤開的筆記本上寫著“人生主線”四個字,像根針扎進我心里。
我們曾經都是背著單反追演唱會的姑娘,現在她的鏡頭對準星空,我的鏡頭對準孩子尿不濕上的大便。
所謂人生主線,不是非要活成“獨立女性”的樣本。
樓下早餐鋪的王姐,每天凌晨三點揉面時聽《百家講壇》,現在能跟客人聊明朝那些事兒;朋友在接送孩子的路上用語音寫小說,去年真的出版了育兒隨筆。
她們都在做媽媽的日子里,悄悄養著自己的“根”。
當媽后特別容易迷路,因為我們的時間碎得跟餃子餡似的。
社會給媽媽們貼了太多金光閃閃的標簽,卻忘了告訴我們:你可以同時是搖籃曲的演唱者,也是自己人生的指揮家。
那些在喂奶間隙背單詞的深夜,在游樂場邊寫手賬的午后,都是我們在破碎中重建的勇氣。
分享三個親測有效的方法:
1??每天偷15分鐘“專屬時間”:孩子睡后的深夜、幼兒園接娃前的空擋,哪怕廁所里的五分鐘。這段時間只屬于你,看兩頁書、描個簡筆畫,重要的是持續澆灌某個愛好的小火苗。
2??找到你的“最小行動單元”:想學攝影就從每天拍一張光影開始,想寫作就先記錄三行日記。帶娃的日常里,藏著無數練習場。
3??建立媽媽深度鏈接:和小區里想學烘焙的寶媽交換看娃時間,在媽媽群里發起“21天打卡挑戰”。我們不必獨自在自我的國度打拼。
上周我開始用舊毛衣針鉤杯墊,毛線團被兒子當成足球踢飛三次。但當第一個歪歪扭扭的太陽花成型時,小家伙突然拍手:“媽媽好棒!”
那一刻突然明白,我們尋找的人生主線,從來不是和孩子爭奪注意力的拔河繩。
媽媽這個身份,是我們人生之樹上最飽滿的枝椏,但別忘了,樹下始終站著那個完整的自己。
當我們在尿布和奶瓶間種下屬于自己的種子,終有一天會看見:母愛的土壤里,同樣能開出屬于自己的花。
喜歡的話點個【在看】,加個【關注】,或者【轉發】給身邊需要的人,您的點贊關注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動力,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